漁夫集(二)

序 | 關俊棠

昔日,當伯多祿被召作漁人的漁夫時,他毅然放下一切:漁船、伙伴、家室……追隨了主。從此,跟着基督,週遊四方,風餐露宿,居無定所,去宣揚一個為當時權貴及宗教領袖們所不歡迎甚至排斥的人生理想。以俗世眼光而言,伯多祿及其他門徒,從接受召叫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群如假包換的「愚夫」—— 一班被認為不識時務,抗拒潮流,一切實際及自討苦吃的人。然而,卻正是這班「愚夫」,和其後的追隨,秉承着恩師耶穌基督的精神,給那掩飾在羅馬人安定繁榮下奢華腐敗的社會風氣提供了一條生路,並為歐洲文明奠下了不容否認的根基。

不過,當信眾日多,而教會又漸漸在社會上建立起自己的「地位」時,這一代又一代的「愚夫」,並不時常能維持其一貫的理想和操守。有些人不甘為福音做愚夫,結果是,由漁人變成了「愚」人。翻開教會歷史,由早期的神學爭辯到宗教裁判所,由宗教戰爭至歐洲殖民時期對殖民地土著拒信的迫害,由抗拒社會改革至推動社會改革,由譴責種族歧視至否定婦女無權問津神職……在接近二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教會做了無數好事,產生了成千上萬的聖賢,但也犯下了數不清的錯誤,出了不少偽君子。有些人認為應考慮到教會所處的歷史環境,才能對教會所犯的錯誤有一個公平的看待,這是正確的。犯錯的人有他個人的及社會的客觀因素影響,故犯了錯的人,仍然有權利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尊重。但錯了還是錯了,既是事實,就得承認。

《漁夫集二》的內容,正是傑弟就其個人親身的體驗和觀察,道出了天 主教教會在履行其使命時所常犯的錯誤,是一份自我反省,也是對教會的一項提點,一種鞭策。誠實地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是改進的第一步,個人如是,教會團體也如是。諱疾忌醫,錯誤只會愈犯愈大,人愈做愈虛偽,正是在這樣的共識下,雖然我對傑弟部分觀點尚有某些保留,但仍忍不住拍案喊一句:『細佬傑,幹得好!』

關傑棠

八九、二、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