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家訪
無論怎樣忙碌或有其他堂皇理由,牧者也不應放棄家訪這項牧民工作。儘管今天的家訪不像從前容易,我們還是要堅持。社會變遷,小家庭興起,夫婦出外工作,晚上家務纏身,電視節目又極吸引,種種因素都令牧者却步不前。別以為沒有家訪是教友的損失,其實牧者的損失更大。有位鐸友振振有詞的替自己不做家訪辯護,說一個晚上只能探上三四家,堂區有千多戶教友,而一星期內頂多可以騰出一兩個晚上,幾時方可探完?
這是我的「論據」:首先仍有開不完的會議等着我,其次一個晚上跟十個八個人閒話家常,它的收效價值遠不及我主持一個培育教友的講座。固然這種看法十分配合時下流行的實用主義,但想深一層,如果牧者不太認識自己的聽眾和他們真正的需要,我們提供的服務便往往流於一廂情願和不切實際。套用商業口脗去形容,產品銷路及市塲調查是互相關連的。記得十多年前「美國家鄉鷄」在港島筲箕灣開業,但不成功,原因就是未做顧客口味的市塲調查。同樣,坐在辦公室設計牧民策略也犯上同一毛病。我的愚見是無論你在教區擔當何種職務,所有神父或多或少都要跟堂區生活掛鈎,不然不吃人間烟火,脫離群眾的高度靈修肯定嚇跑教友。
以上的意見是站在培育者的角度提出,以教友的益處為大前提。不過坦白說,教學相長才是家訪的最佳收穫。我探教友時是以牧者的身份去了解、關懷和支持對方,但通常自己得到的鼓舞同樣的多。日前我探了兩個家庭,替他們的新居和店舖擧行祝聖儀式。那個晚上的感受是充實和愉快的。一對青年夫婦在區內新邨開設文具店。兩口子由招牌到放置文具的書架都自己動手。由晨早到晚上,努力經營。你會覺察他們正為某個理想和目標而奮鬥。店舖隔鄰是他們的簡陋居室,簡陋到像從前修道院的房子。他們為了什麼?不要批評人家為口奔馳,起碼他倆比許多神職人員活得更加起勁!
陳太的丈夫每星期要洗腎兩次,家中有一幼兒。由於男的不能工作,女的惟有出外幹活。換了別人,可能是愁眉苦臉,怨天尤人。但看見他們三口子的笑容,這份樂天心態是不能在人面前假裝出來的。或許他們已經學懂了盡情享受今天的秘密,因為明天為他們只是另一個上主的恩賜。反觀那些活得嚴肅,却毫不快樂的修道人,真替他們難過。這些兄弟姊妹又再豐富了我的生命,誰說家訪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