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規勸的準則

世界上沒有人喜歡以規勸別人為己任,這與傷和氣有關。誰不想跟人人友愛共處?誰願意犯人憎厭?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的甲年讀經觸及一個基督徒生活的敏感課題,就是規勸弟兄。其實這話題可算老生常談,但實踐起來却不容易,因為規勸除了需要勇氣之外,很多時連出發點也是模糊不清的。

好好先生之所以受歡迎,是由於他們從不用說話開罪別人。不過,這樣的人也要付出相當代價,他們的人際關係只有平面而沒有深度,到頭來雖相識滿天下,但知己又有幾人?

做長輩不能逃避規勸的責任,也是他們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固然,規勸別人要注意客觀環境因素,比方要在單獨相處時而非在公開塲合,說話語氣的輕重等……但無論如何,忠言逆耳,跟讚美的話在感受上是有分別的。在東方社會家長制度盛行,上勸下理所當然,下諫上則不甚普遍。常常聽人反駁說:「你們只是弟妹,憑什麼資格話我!」父母犯錯,兒女難開口。

西方社會比較民主,管你是女皇抑或總統,做錯事一樣逃不過人民的指責。是彼邦民族的器量大嗎?我想未必。倒是他們健全的法制為全國上下提供了合理的溝通渠道,人民有什麼不滿都可以反映出來,與極權國家比較,真有天堂地獄的差異。既然社會風氣盛行講理,家庭生活亦受影響,父母子女可以用朋友心態交談,規勸時雙方都不會感到太大的壓力。

為什麼要規勸別人?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我有個清晰的良心嗎?事因規勸和下判斷是不能分開的。主觀上規勸是因為看見對方做了一些不對的事,因此告訴對方,希望可以及早糾正。有些善惡分明的事可以立刻下判斷,如友人吸毒或者沉迷賭博,我們的關懷便是規勸。但世事呈現眼前往往不是黑與白這麼清楚,許多次顏色是灰的。比方我看不順眼下屬的衣着打扮,古靈精怪,太新潮了。這時我判斷的究竟是她的工作能力還是她的外表?

偏見是判斷的死敵。做事方式不合己意、生活習尚不同都可以是我們義正詞嚴地規勸別人的動機。日常生活許多事情是相對的,沒有善與惡的對立,只存在着喜歡或者厭惡而已,我個人的體驗和立塲是除非對方的行為會對團體帶來壞影響,不然只好心平氣和地接納。我反對過度的忍耐,死忍會傷身體。接納却是看透了人性的軟弱和局限後的超越。話說回來,不少人怕規勸,是因為怕失去朋友,怕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