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友誼萬歲

唐朝詩人白居易說過:「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幾?」的確,知心朋友重質不重量,最要緊是有,正如世上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唾手可得,必須付出一番努力。我深信要友誼開花結果,也須經過一番辛苦耕耘。近日幾位要好的同學修業完畢,相繼離開柏克萊,臨行前當然少不了熱鬧一番。暢聚談天,話別之餘,大家更覺友情可貴,值得好珍惜。

其實友誼能令人成長,相反也可以把人窒息,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人要有十分的耐性走這條友誼之路。從前的神修輔導太過強調「超性」生命,這一下子的「跳越」給人帶來不少誤會和煩惱。大家都知道兩情相悅只為「佔有」對方,是自私的行為,但如果我們接納它是進步的楷梯,尤其是男女相愛起步的自然反應,那份願意跨越的醒覺總比從開始時就有的犯罪感覺來得健康。

我曾經在輔導年青教友時犯過錯誤,自己未嘗戀愛滋味之前,遇到別人向我訴苦,說在感情上受到挫拆,又或者不解為何變得小氣和容易嫉妒時,我只懂勸勉他們做人要灑脫,安慰他們那怕天下沒有其他可愛的女孩子。但到後來自己身歷其境,倒赫然發現自己的道行不比別人高,這時我才明白愛一個人並不如神修叢書講的那麼超然無私,原來希望對方完全屬於自己是很自然的傾向。只要避免停滯不前,慢慢肯讓信任和開放去取代前者的心態,便不失為成長的一份寶貴經驗了。這不單為戀人和知己朋友適用,就連堂區善會團體也可作為參考。一個「排他」的團體是不成熟和有害的,極端的二人世界更是病態的表現。

同樣,要認識自己跟某人的友誼究竟是邁向成熟抑或仍有待改進便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不受友情的影響才可做到。比方有人反對我的愛人或知己的意見時,自己會否不分青紅皂白,一於挺身而出,不假思索地替他們辯護到㡳呢?換了別人,我會較為客觀和冷靜嗎?當然好朋友大多數同聲同氣,思想比較接近,這點人人明白。不過萬一我失去這份不受別人影響的定力時,便是承認自己的理性已經向偏見低頭,交友真誠的高尚情操就會喪失。友情淪為互相依附,「真」與「愛」不分時,後果便不堪設想了……。

七月十五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