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良機
既然教區八四年大計是全力更新,我想這是糾正一些教會生活錯誤觀念的最好時機。首先拿經常開支做個檢討。香港教會從五十年代開始,大部分經費都靠外地支持,三十年旳進步,港人生活有顯著改善,這個牧養教會的責任本應漸漸由信友承擔過來。可惜無數信友仍然誤會教會是富有的機構,他們只記得從前的日子,却記了支持堂區是自己的本份。因為昔日除了有米有油,甚至連住屋都有得派發。結果主日捐獻成了象徵式行動,根本對堂區的運作起不了多大作用。時至今日,這現象仍佷普遍。其實教會就是我們所有基督信徒,決非堅道十六號的幾座樓宇!
談到錢我便想起另一個問題。教友奉獻彌撒金只是支持教會經費的一個途徑,與感恩聖祭本身無關。一些冷淡的老牌教友,遇上家庭辦紅白二事,就會大大聲問神父開一台彌撒要多少塊錢?我雖然升了神父幾年,對這話依然是吃不消,唯有每次苦口婆心向他解釋一番。難道五百塊錢彌撒的聖寵會「強勁」過一台五元的嗎?相信懂得隨時把握機會是培育信友的最佳方法。
我亦發見許多年長教友對祝聖新屋的看法很不正確。原來邀請神父主持聖屋禮儀是每個家庭團聚祈禱的好時機。首先我們感謝主賞賜新的居所,其次是祈求上主保佑住在屋內的人,個個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最後聚會提醒這家庭的成員,他們自己的身體更是聖神的宮殿。有人要求祝聖空屋才敢搬入去屋住,這情況和其他宗教人士先請法師作法驅邪的心理無異。創世紀講得明明白白:「事就這樣成了,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三十一節)神父多是好好先生,有時太過遷就教友的要求,只會導致他們對信仰生活一知半解,甚至陷於迷信。
司鐸更新營的教授強調教會二千年來的傳統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不斷的改變,我十分贊成他們的說法,否則,「更新」便只是一些換湯不換藥的時髦玩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