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等公民
儘管梵二文獻已指出了昔日教會的管理模式太中央集權化,教友常處於被動,需要有所改變,但這提議似乎在香港教會仍未引起共鳴。保守派人士所持的理由,是更新要按部就班,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後果會比不變更差。然而大公會議結束了二十多年,今天撫心自問,我們教會又做了多少培育工作,使到教友可以實際承擔傳揚福音的使命?或許有人會反對我這種消極的看法,並立刻列擧教區多年來在訓練信友方面的成績,例如教友神學班、教理講授課程、堂區領袖訓練營等等……這兒,我無意貶低上述種種工作的成果,不過我要指出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態,因為它值接左右了教會應有的進步——就是許多人仍舊接受和相信教友在教會內只是「二等公民」。
目前美國教會有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全國八千多神學生之中,居然有五千位是普通教友,雖然美國經濟較為富裕,教友暫時放下已創的事業,自費去進修神學的可能性比香港人高,但最重要的還是畢業後,教會對他們的重視及接納。首先在推行教友牧職方面,美國神職人員的態度比我們開放得多。他們不單沒有感到教友的介入是威脅自己的飯碗,更覺得這是未來教會發展的自然趨勢,理應大力支持。比方大多數教區都有晉升已婚執事來協助堂區的牧民工作,團隊(Team Work) 的行政方針亦日益推廣,教友在教會內的地位真的漸漸提升了。
反觀香港的情況,我們擁有改革的潛能,却總是欠了衝勁。說香港教會缺乏熱心、成熟和可以承擔重任的教友,這簡直是侮辱大家。是經濟使然?這點倒有可能。其實今天在比利時鲁汶大學,便有一班原是香港教友的神學在那兒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可惜教區當局並沒有重用過這批神學本位化的人才,即使有,結果都不成功。可能我們打的是密底算盤,因為栽培一個神父神學家比供養一個教友神學家便宜得多。神父教授神學對金錢的要求不高,但教友要成家立室,養妻活兒,這筆數則無窮無盡了!不少念完神學而願意為教會服務的教友,都基於上述理由裹足不前了。
除了經濟因素,神職人員對新事物的抗拒,也是停滯不前的原因;習慣了的已是絕對和永恒,這真是最大的致命傷。教廷的公佈若是維護傳統法紀的便擧脚贊成,提倡改革更新的便請出「聾耳陳」護駕。究竟教會組織是神職人員的專利品,抑或原本就屬於全體天主子民的呢?毛主席曾說過:「歷史潮流不可抗拒。」今天中國大陸要搞四個現代化,看來,香港教會也得急起直追。
八四年十二月五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