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階級
看罷劉藴遜鐸兄的大作《身份的象徵》引起了我的共鳴。的確,教會深受這個不良的階級觀念影響,以至妨礙了福音的傳播。在羅馬住上一段日子的人都聽過以下的說話:「有人在羅馬堅強了信德,亦有人在羅馬失去了信仰!」這句話看來互相矛盾,其實道出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不少人在羅馬尋到了信仰的根源,因為初期信友為主殉道的見證歷史振奮了我們傳揚福音的心志。而許多人在羅馬失去了信仰,是由於越多機會與教廷機構組織打交道,越感到強烈的階級分野往往令人氣餒和吃不消。
我寫這篇文章絕無人身攻擊的意念,只是想挑出一個與福音精神不符合的現象,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和改進。我雖然在意大利住上不足兩年,但到梵蒂岡走動的次數肯定比一般遊客多。聖伯多祿大殿有許多令人神往的地方,我尤其喜歡黃昏遊客稀少時的情景,那份寧靜安詳的氣氛,使人無法抗拒神臨在的事實。
不過,也是在同一地方,我發見教會——基督在世的標記——深受世俗階級觀念的束縛。遠遠駛來一輛「平治」黑色大轎車,停車後,衣着筆挺,頭戴制服帽子的司機下來,走到後座打開車門,一位年紀老邁旳紅衣樞機主教緩緩踏出車廂。當時的情景全部都以慢動作呈現在自己眼前。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這剎那的相遇倒叫我畢生難忘。除了達官貴人,平常人根本無法享受這種待遇。我不期然問自己,神職人員也是達官貴人嗎?我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僕人的教會」不應只是謙遜優雅旳稱號。我們真的像師傳耶穌所教導一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嗎?
由階級而引起的誤會和惡表往往是由人一手做成,但也可以由人一一去糾正。稱號與身份是最明顯的例子。教宗、樞機主教、總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及教友。主教、輔理主教、副主教、主教代表、本堂神父、副本堂神父、牧職修女和傳道員。女修會又分姆姆修女(Mother)與一般修女(Sister)。男修會又有神父和修士之分。除非這個修會清一色只有修士,不然的話由修士出任某個會院的院長似乎機會甚微。是他們聖德不夠?非也。理由是他們只是修士不是神父而己。
許多人以為只有神父修女死後才有資格在聖堂內擧殯,這想法是錯誤的,聖教法典從未禁止這種做法。不信,請教教區秘書長好了。今天一般教友出殯多在殯儀館擧行,完全是基於方便親友到塲致祭,是牧民上的安排,與亡者身份無關。有位修士的父親去世,要求在聖堂擧行追悼禮儀,但遭長上否決。我替他難過,又是階級觀念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