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培訓的爭議

我在聖神修院負責一點兒培訓工作,自己得益最大,因為客觀的環境迫我思考更多有關的問題。最近曾就修士們的暑期工作安排,與幾位鐸友的見解很有出入。我們是成熟的人,起碼我自己相信;所以這兒討論的話題絕對與人身攻擊無關。不同的意見才是邁向真正合一的起源,一廂情願往往不能說服人心。我很欣賞自己的同僚,開會時可以激烈辯論,散會後沒有半點怨痕。老實說,這種境界不易做到。

學生時代應該受教十分正確,但長久以來我發見不少修道團體或修院在培訓修生時,由於處理這個問題欠妥,常常引發出另一種遺害終身旳副作用。我稱這種心態為「特權反射」 。小修院時代神師教導我們要克己苦身,但有小小疑問叫我從不服氣,就是為何我們要克己而神長及大修院的大哥們却與眾不同?他們早餐有鷄蛋吃,我們只有牛油果醬抺方包;他們可以到外邊看電影,我們却要留在院中欣賞院長大人電檢剪刀留下的片子!用廁紙呢?神長用的質料柔軟,修生的則十分粗糙。

活在那個「聽命」至上的年代,你如果想做神父便最好乖乖收口。不順氣時請多祈禱,多做事,少說話。於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會慢慢形成,就是我要暫時忍耐一下,到時機成熟,我便水鬼升城王。今天我是小修院修生不能享有這種生活上的方便和享受,但不打緊,幾時上了大修院便可得到。目前我只是哲學生,到一讀神學時便可名正言順去擁有這些那些。幾時我升了神父,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讀者們,上述的文字可能有點兒過火和誇張,但其中心態的確存在的!

有位神父不贊成院方替某修士所作的暑期培訓安排,他提出反對的理由似是而非。他說做修生要跟平常人一樣,該多學習刻苦,不應享有太多「特權」。我的天呀,問題就是出在這裏:分析說話背後的心態,就是說升了神父後我們可以擁有許多「特權」。今天不少年青人不肯考慮司鐸聖召,可能就是對我們的言行不副有反感。神父在祭壇上大談梵二崇高的教會理想,說什麼「僕人教會」呀,「社會良心」呀,「服務大眾」等等……現實生活呢?却高高在上,階級分明,嗅不到了點兒僕人服務的氣味,耶穌的說話「非以役人,乃役於人」聽來十分諷刺。

其實當神職生活真的跟一般人的水平看齊時,「特權」的心態便會漸漸褪色。香港不像非洲或印度的窮,我們無需做「乞丐神父」。太奢侈固然違反福音精神,但亦不必矯揉造作。今天年青人的眼睛雪亮,我們騙不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