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遠見 ── 一個教友牧職的產生

香港區主教代表梁祐忠神父有遠見,一年前因他大力推動,教區當局終於認可了一個教友牧職——牧民助理(Pastoral Assistant)。這職位的工作簡介如下:除了只有神父可以做的工作外,如擧行感因聖祭、聽告解和病人傳油聖事,其他一切堂區活動都應該參與。資格方面,要有聖神神哲學院神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能講寫流利中英語,如能對堂區工作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能教授要理及帶領善會團體,則是更佳人選。薪酬與文憑學位教師看齊。

我之讚賞梁神父有遠見,是因為他看通香港社會的趨勢,小家庭結構將是婚姻生活的主流,而未來司鐸或修道聖召所提供的服務一定遠遠不能滿足實際教會工作的需求。這是面對現實的勇氣,單單怪責年青教友沒有犠牲精神,不肯跟隨聖召是偏見之言;反之,在鼓勵教友從事神學研習之餘,為他們提供一條實際服務教會的途徑是明智之擧。這點足以證明香港教會的神職人員的確願意和教友精誠團結,共負責任。其實我對這新職位的名稱仍有少許意見,把「牧民助理」改成「牧民工作者」(Pastoral Worker)更好,起碼減輕一點兒階級的意味。人生有時是時勢造英雄,亦有時是英雄造時勢。我們香港仔聖伯多祿堂區的第一位牧民助理,便是在兩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產生。

何愛珠小姐在聖神神哲學院修畢全部神學課程,隨即參加了美國瑪利諾傳教會的教友海外傳教培訓,並於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間遠赴非洲坦桑尼亞的堂區服務。回港後既有意跟本地教友分享海外傳教體驗,亦希望在這期間繼續服務天主子民。這時梁神父的構思與何小姐自身的條件和願望不謀而合,結果教區又有新的突破,教友正式以「團隊」(Team Work)的精神參與服務堂區的工作。我回港剛半年,這段日子的堂區生活是愉快的。雖然有主觀因素影響,因為我跟何小姐本是多年好友,但本堂神父的態度更加重要……

世界有大男人主義,教會則有大神職主義。如果主任司鐸沒有真正貫徹「團隊」的誠意和決心,我想「教友牧職」也只不過是教會僱員的另一個新名稱而已。開荒牛永遠要承受雙倍壓力,有人會批評薪酬太高,亦有人看不慣教友與神職人員平起平坐,更加有人抗拒一切改革,但我深信這局面將會改變,而且會越變越好。我不單要替何愛珠姊妹和神學院的教友同學打氣,更加要鼓勵全港的傳道員弟兄姊妹,或許「牧民助理」正是你們晉升的梯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