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難
傳教工作離不開探訪,今天探訪可真變成苦差。社會環境變遷,大家都為生活忙碌,早出晚歸已是一般現象。在勞苦大眾佔多數的堂區,成年人要維持家計而晚晚加班;年青的一輩亦為著前途事業,常常工餘進修和參加考試。好多次八時過後才去探訪,但不少家庭還在晚膳。母親已習慣將飯餸左留右留,因為人人回家時間不定。等到上述問題解決,却殺出一個專跟探訪者作對的敵人:電視機。好客的人會將電視機關上或把聲浪降低,不然談話照常,眼睛則集中在螢光幕上。我深信他們沒有惡意,只能佩服電視的成功。碰到演出太過精彩,我索性和他們一起投入,利用廣告時間溝通,這樣反而比較自然和輕鬆。香港住屋不像外國:廳房分家。你沒有選擇餘地,電視的確霸道!
除了客觀困難外,對這項牧民工作大家會有不同見解。有些牧者著重整體培育,認為個別接觸不但費時,而且收效小。比方一個擁有六千教友,大概一千伍百個戶口的堂區;就算晚晚探訪,最多只能探上四五家,難道你好意思坐了幾分鐘便說告辭。其實這個假設根本行不通,原因你得取消晚上一切會議和應酬。一星期做兩晚探訪已算不錯,但屈指一算,三年亦未必探完。我們不期然會問,值得嗎?
如果堂區教友個個熱心,定期與團體保持聯絡,倒可以放心不探,但事實證明來聖堂的教友很少,其他人去了那裏?我們沒有資格判斷從前的人領洗時動機是否純正,之又培育不足;這是卸責的話。慕道傳教固然重要,不過再慕道培育亦不容忽視。
既然主耶穌寧願放下九十九隻好羊,不辭勞苦去尋找迷失的一隻,教會又豈能對冷淡教友抱消極態度!
雖然探訪工作困難重重,可幸教友接待神職人員十分友善。無論如何,單靠主日道理或信仰講座未足夠把教友與堂區的關係拉近。人總是喜愛個別的問候和交談,友誼絕不抽象。我探訪前盡量先閱讀戶籍資料,再查看堂晚電視有沒有特別節目;這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