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前傳)

潮州好漢

一條斷纜,噸計的粟米,奪去了一位朋友的生命。他不只是朋友,亦是我敬重的長輩。他是個典型的潮洲教友:勤奮、顧家、愛護朋友、熱心恭敬天主。逢星期六晚的提前彌撒,我們會看見一位體格健碩的大叔,穿著硬膠拖鞋,一聲一響的走入聖堂,跪在最前的一排。預備禮品時,他總是比別人主動,提起紅布袋,走遍聖堂每一角落。人人稱他:「穿拖鞋亞伯」。

大陸解放後來港的人生活很苦,好難找到工作。木屋和石屋是當時香港人的基本住宅。地方狹窄不必說,人際關係也相當複雜。曾在該區住過的教友都一致公認亞伯是區內的表表者;因為昔日他們遇到的,多是酗酒、打鬥,不理兒女,認真要不得的大男人。而這位潮州好漢除了養妻活兒,更關照左隣右里的有難同胞。

有位隣居太太可真不幸,丈夫好賭成性,酒後粗暴,他興之所至,幾日可以路經家們而不入。夫婦根本毫無感情。這女人不單要撫育子女,又得幹活,生活艱苦不在話下。幫助人,要幫得令人舒服;亞伯了解個中道理,知道這位太太自尊心強,不輕易接受別人好意,於是另出計謀。通常放工之後,他會多買一點餸菜回家,然後分一些給這家庭,並告訴那女人,說是在路上碰到她的丈夫,托他將食物帶返。多麼善心的人!今天生活比從前好,用金錢幫助別人很平常。這事却發生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

他出身貧窮,學養有限,不懂說教;不過,他整個生活就是一篇最動人的道理。他的子女多已成人長進,相信他老人家在天之靈可以瞑目。今夜的彌撒可算桃花依舊,人面全非。第一行跪櫈已經沒有他的踪影,我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