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前傳)

打教會工

有位前輩神父感嘆地說:「如果教會的人事再攪好些,成就會比今天更大...…」但他補充一句說:「是人的團體嘛!」的確,理論上教會機構與員工的關係應該是其他團體的模範和表率;不過現實生活看來跟理想仍有一段距離。雖然教會安排假期已有很大進步,對薪酬和福利亦盡量追上生活水平;但基於本身是不牟利組織,目前仍無法和政府的標準看齊。這是迫不得已的事實,打教會工的人理當明白。其實,主要困難不在制度,而是人際關係。

五十年代世界不景,人力過剩,有工開已算幸運人。教會由大陸南遷,在香港崛起;當時在教會任職和做政府工無異,鐵飯碗也!中國人知恩報德,很多人稱神父修女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因為在最艱苦的日子,他們找到工作,家裏妻兒糊口有了著落。感謝本來無可厚非,但這種心態漸漸演變成主僕分界明顯,甚至寵壞了神職人員。教友員工常常把主任司鐸及當家修女捧得高高在上,儼如土王帝般。舉個例:一個「便衣」神父到某教會機構求見主管,接待員首先查根問底,在知道他身份前後的態度竟完全不同,真是豈有此理!基督徒團體,階級只是行政上的一種方便。如果尊敬別人是以他的地位來衡量,似乎耶穌「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道理全給弄錯。宗徒需要執事幫忙,是為了更有效替真理服務。同樣,我們用人決非自己出身名門望族,只不過在他們協助下,牧者會有更多時間推展屬靈的工作。所以他們是同工,不是僕人。

好多次「大恩人」的陰形還在作崇,有人認為請得起工人就可以有風駛盡𢃇。萬一遇上一個工作狂熱的上司,情況更慘;這類人視空閒乃魔鬼入侵的時刻,一於由早忙到晚,更不能容忍手下有一陣子歇息。須知有家室的人過的不是獨身生活,他們是服務教會,並非獻身。比方冬年時節,放工人早些回家燒飯團圓很合理,神父吃餐「公仔麵」照計損失不大,這才是對弟兄具體和實際的關懷。今天人人高談社會正義,或許已經忘記愛德要由家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