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前傳)

回應

不少青年由於父母強烈反對,終於放棄修道念頭;不過,亦有許多神父修女時至今日,仍未得到家人的諒解。其實希望子女成家立室,然後長伴左右不是上策。有人一生兒女債,換來是激忿或孤獨的晚年,有子女的等於沒有,何苦呢!今天教會較從前開放,本地神職人員與家人保持密切聯系絕對不成問題;就算外方傳教士,由於交通方便,通常服務上三五年之後,都可以回鄉探親。既然父母容忍得子女移居十萬八千里的外國,為何偏不接納有聖召的子女;這點真的令人費解。

看看別的同袍兄弟,我算十分幸運,因為家庭給我支持多於壓力。家母的立塲是:只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甚麼都行。起初家父曾有微言,但由於家中女權當道,慈父嚴母,他也反對不來。還記得一九六五年他老人家病重,臨終時曾向我提及用功讀書,做個好神父的話,我又怎能忘懷。但話說回來,假如父母十分盼望自己的子女做上神父修女,往往一份強求式的鼓勵會導至不良後果。彷似做不成將會丟盡父母的面子,那人再無面目見江東父老了。這心態也曾困擾著我,後來才慢慢克服過來;明白孝順父母不等於樣樣要他們的想法為依歸。聖召是耶穌召選我們,是自己向天主交待,人決不得用晉鐸來搏取父母歡心。那些不顧家人異議,恆心到底的,真是大勇之人。相信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的最佳演繹!

我們常常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聖召,遲遲不肯回應。有人認為自己道行低,不配問津鐸品;也有其他弟兄給七年的神哲學課程嚇倒,對讀書有恐懼症;更有修士在晉鐸前,面對一生的獨身生活而感到不安,我能接受這份孤獨嗎?總之,要掛心的事太多了。還好在聖經裏,我們發見一個事實:耶穌的十二門徒並不比我們醒目,或許更「老土」些,但主的確揀選了他們。這在乎你是否願意讓主改造,便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