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冤 Mass Appeal
《伸冤》是套美國百老滙的舞台劇,後來搬上銀幕,由名演員積 . 林蒙擔綱演出。故事圍繞着一個在富裕社區服務的本堂神父和一位思想激進的年青執事。這戲雖然不算經典之作,但它的藝術成就和帶給教會人士的啟發和衝擊是肯定的。偶然寫信給三藩市的朋友,提過這片子的事,結果她給我郵寄了過來。由於美國錄影帶的播送頻率跟香港有別,不是一般市面錄影機可以收看,所以這盒影帶寄存在教區視聽中心或九龍華仁書院徐志忠神父處,兩地都有特別的電視和錄影機,可安排戲迷欣賞觀看。好東西不能獨食,一定要分享!
影片的主角是位屆花甲之年的本堂神父,由於懂得把握聽眾心理,道理大受歡迎,深得教友愛戴,結果堂區財源廣進,出入「平治」房車,連教區領導人亦對他另眼相看。這兒引出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就是神父的基本生活水準應該跟哪一階層的人看齊?上層、中層抑或下層呢?我相信無標準答案,倒是牧者本身隨遇而安的耐力和自由灑脫的心境最重要。我們不能批判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教區工作,天天跟達官政要往來的堂區神父生活不夠簡樸。亦不應一面倒的說那些在貧民窟出入,或在第三世界傳教的神父才是耶穌的愛徒。不過許多教區領導人常常以某堂區的經濟表現為評估準則,却忽略了本堂神父的品德和牧民的熱忱倒是鐵一般的事實。
第二主角是個滿腔熱血,既有服務濟世心腸,亦具抗拒權威膽量的年青執事。他那不肯討好別人,只願宣講上主聖道的心態跟本堂神父成了強烈的對比。不過影片並沒有把他「神化」,出身跟大部分美國青年一樣,有過亂搞男女關係,甚至同性戀的經歷,他向院長的坦白,竟然成了給逐出修院的原因。本堂神父的世故善變和執事的單純固執成了強烈對比。對美國人強調的民族道德「忠誠」諷剌得恰到好處。老神父亦有可愛的一面,他關懷後進、不究過往,只向前瞻的態度是很好的榜樣。今年我在修院參與一點兒培訓工作,慢慢體會到培育者承擔的道德壓力實在很大。
結局是執事決定離去,本堂神父幾經掙扎才敢在彌撒中講出自己要講說話,替年青伙伴伸冤,也同時尋回真正的自我。我們做神父的人太重視別人的評語和眼光,令自己活得毫不自由,多麼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