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週禮儀感言
聖誕節由於普遍為人接納,再加上有利的天氣和商業因素,無可否認,節日氣氛實比復活節濃厚。不過從信仰及教會團體角度去了解,復活節才是全年的高峰。平心而論,四旬期與聖週的禮儀和靈修活動的確令牧者很吃不消。我自己的做法是硬心腸,先定下工作「極限」,一過了指數,唯有拒絕。不然未過聖週便積勞成疾,又要忍受三個的苦悶天氣,日子就更加難捱了。
「禮儀」是透過團體幫人擧心自主,但「禮儀」絕對不是「禮儀」的中心。許多負責安排聖週禮儀的人都掉進這個陷阱,神父、禮儀組組長和輔祭會會長都可能很關心當天的禮儀能否順利進行,只惜他們把「焦點」集中在「禮儀」上面。我見過聖週六夜間禮儀之後,本堂神父黑口黑面的責駡輔祭,原來他們當晚做錯不少禮節。同樣,禮儀組的成員亦會在籌備過程中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甚至發生口角。這現象想落十分諷刺,禮儀原本是幫助信友在聖週重温教主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從而體驗復活基督為我們帶來的修和、自由、平安及喜樂。但剛剛相反,我們體驗的却是壓力、猜忌和誤解!
其實培養祈禱精神才是聖週禮儀成功的關鍵。煩瑣的禮節可能令人只顧工作而忽略其中的意義。而這種但求「演出」十全十美的態度很可能背後潛藏了「比較」的意念。去年是某某神父主持這天的禮儀,非常成功;今年由自己負責,我一定要好過他。又况者上次是那位禮儀組成員策劃安排,大獲好評;這回自己披甲上陣,無論如何也要保持起碼水準。於是人毫不自覺地受這份壓力支配,結果聖週變成最沒有神修的日子。
聖週也是人向天主表達知恩報愛的日子。有些堂區可以在其他活動和添置上出手闊綽,但對禮儀的開支却斤斤計較。固然大家明白天主偉大無比,人建的殿宇實容祂不下。然而盡己之力把天主的聖殿裝飾美麗倒是我們一份心意的流露,絕對不能慳吝。五傷蠟燭是基督光明的標記,最好每年換新。祭台鮮花的擺設亦須突破閒日的平淡。總之,一切消費都是為了信友的好處,目的是協助他們進入慶節的氣氛。大方是相對的,教友看見神父肯為聖堂花錢,他們會變得更加大方。
今年聖週的第一天基督苦難主日便引起小小風波。原來本年度全香港的「聖枝」失收,而聯絡又出了毛病,令到不少堂區狼狽不堪,教友非常不滿。彌撒後有個老人家厲聲問我:「神父,我信了二十多年教你都不留一枝聖枝給我?」我向他苦笑,隨即要了身旁一位教友手中的聖枝,然後雙手奉上。其實他遲到了,但此刻我可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