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友海外傳教
教區又有突破。由幾位教友、修女和神父發起的教友海外傳教會,在胡主教大力支持下,終於成立。這組織的存在理由是要喚醒教友的傳教意識,並提供實際傳教途徑。梵二後教會鼓吹傳揚福音人人有責的精神我不必複述,只可惜知行合一不是個個地方教會可以做到。香港教會其實潛質優厚,不少擁有專業知識的教友是願意為教會多出一份力量的,看看堂區有那麼多活躍分子,便是最好的佐證。
誠熟的地方教會不必是個一切已上軌道,內部人手過剩旳教會。從前第一世界的傳教修會就是在這情況中興起的。今天我們明白到教會無論自身的情況怎樣,到外方傳教是整個信仰團體生活的自然流露。正如許多教友向神父承諾,待他們成家立室,一切安頓後便回堂區幫手。同樣,教會亦可以告訴自己,等到教區事務一切順利,便會考慮派遺人員到外方傳教。往往上述的承諾都是空頭支票。拿香港教會為例,九七衝擊已經是千頭萬緒,我們那還有精力去照顧其他!
世界上沒有一個家庭、堂區或教區是十全十美的,要內部問題完全解決,唯一的可能是到世界末日。既然這樣,到外方傳教,利用專業知識去協助堂區發展和服務當地人民與能力的優劣無關,因為我們不是以一種優越的心態把耶穌介紹給那些仍未認識祂的人。真正的傳教是襄助當地居民從自身文化中發掘基督臨在的踪跡。這一來便不是有與無的分別,而只是訊息傳遞的先後了。
香港是個物質生活享受的頂尖兒地方。想吃什麼。要穿那個牌子的衣服,便有那個。不過極度的享樂主義絕對不能滿足人心底的需要,漸漸對精神生活的嚮往成了必然的後果。跟教友海外傳教會簽二至三年的合約,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是個開拓視野、充實人生、實踐基督徒傳教天職的大好良機。隨便擧幾個例:中非的津巴布韋文盲遍地,目前正急需六千海外教師才能解決問題;東南非海岸的毛里求斯島有四萬中國人居住,極需中國籍的牧民工作者幫助傳教;南美的需要更大,除了醫療服務,許多建築及水利工程的人才亦十分缺乏; 在秘魯的首都利馬市也有大批華僑聚居。
籌備成立教友海外傳教會期間,曾經有部分教會人士表示憂慮,原因是這樣做會間接鼓勵移民。其實這想法是多餘的,如果傳教站是歐美澳等富裕國家,這難免引起別人猜想和誤會。但用自己的所長去幫助落後國家人民,甚至在那兒落地生根,也不失為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