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故事一則

從前有個礁石既多,水流又急的海灣,船隻觸礁司空見慣。曾經有座簡陋的小型救生站在那兒竚立了好一段日子。不要低估這間近乎茅舍的小屋和只得一隻出海救人的小艇,因為救生站為數有限的成員個個都是盡忠職守,膽色過人,不顧自己生命安全而只知出海救人的勇士。無數生靈獲救,他們的聲譽相應日隆。

救生站的名氣不脛而走,附近的居民亦開始大力支持和參與這項富有意義的工作,由於大家鼎力襄助,時間、金錢、人力獲得大量補充,購入新的船隻和訓練新人手的課程亦隨即展開。昔日那間破爛不堪的小屋已經由一座新式樓房取代。裏面設備齊全,可以更有效率地接待沉船獲救的人。不過,既然沉船不是每天發生的事情,慢慢這個救生站便成了當地居民聚脚聊天的地方,跟一般會所或俱樂部無異。

時間沖淡人的記憶。救生站的成員已經漸漸忘記當初入伍的崇高目標,反而只對會所內擧辦的活動感到與趣。雖然他們仍自豪地穿上印有救生會徽章的衣服,但捨己救人的精神則蕩然無存,甚至過份到真的有人沉船獲救上岸,會員居然嫌棄這些人身污水濕,把會所內的傢具和地毯弄穢。

終於這個只顧社交不理救人的現象引起部分會員不滿,起來挑戰這個組織的存在價值。結果大會擧行了全民投票,一小撮所謂滋事分子被迫退會,他們唯有另起爐灶。歷史一模一樣的重演,離開會所不遠的岩岸,一批無私英勇的海上拯求者重拾往昔的精神,隨着時日和知名度遠播,成員人數不斷增加,房舍亦不敷應用,最後原本成立的精神也漸漸褪色。假如今天重臨舊地,你會發見一系列各自為政的社團會所矗立在水海岸上。每一間都擁有自己的光榮起源和傳統。船隻遇險仍在這區域發生,可惜已經再無人去關注!(譯自Fr. A. de Mello 的書「青蛙的祈禱」P.112-113)

反省:任何宗教團體都好似故事的救生站,創立時目標明確,精神可喜,但隨着歲月增長,團體趨於制度化後,便往往失去了原先傳教救靈旳心火而只停留在維持組織的細節問題上。或許有人會反駁,活在現代社會根本無法十足十效法昔日會祖聖人的生活方式。這點雖然我很同意,但論及精神,環顧我們香港教區和各修會的表現,有時實在乏善足陳,很難令人信服。對於那些有志之士要脫離現存架構而追尋更符合福音精神生活的,我們又支時了他們多少?相反,有人可能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