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監察的重要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治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可以在極權國家中找到賢明的領導人,亦可以在最民主法治的社會發見敗類的踪跡。但總括來說,大家還是較喜歡民主法治的社會模式,因為只有這個制度旳互相監察和制衡,人的私心和慾望才能有效地受到控制,社會才能維持公平競爭的局面。人治和法治的最大分野就在這裏:人治下的人民聽天由命,遇上賢君,有好日子過,碰上苛政,唯有祈求上天早日收回暴君之命,或者寄望革命志士出現,為民除害而已。但法治社會的人民可以通過和平的選擧來選擇執政者,犯不着訴諸暴力革命。而一個妥善的監察制度是民主社會法治的成功關鍵。

天主教會是個龐大的宗教組織,亦算得上是個小型社會。梵二前用家長或獨裁字眼去形容教會並不過份。梵二後隨着世界民主思潮興起,教會生活也起了很大的變化。由昔日中央集權的羅馬梵蒂岡轉移到尊重每個地方教會的需要和發展。從前本堂神父大權獨攬的時代亦成過去,其他牧職人員和教友參與決策的機會相應增加。今天正當大部分香港人努力爭取民主之際,教會却不時扮演着矛盾和尷尬的角色。我們做牧者的一方面大力鼓勵教友去關心社會,尊重法律,培養民主精神,但自己的教會生活則依然存在許多不公正和與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馳的惡習。

追究其中原因,就是教會欠缺了一個妥善的「監察制度」。神職至上和大父親形像仍支配着不少牧者的心態。比方教會在立法方面的文字工作幹得有聲有色,但一落到司法機關,便出現陽奉陰違的事實。拿員工薪酬和假期為例,教區總務處清楚說明,職工享有什麼權利。理論上在天主教機構打工所得的福利都算不錯,薪金直迫政府公務員指標,假期更是優厚。但可惜到目前為止,仍有少部分本堂神父不按本子辦事,仍以老闆或大恩人的姿態來對待自己的同工。我手頭資料充足,但不便在這兒列擧太明顯事例,恐怕會變成人身攻擊。希望教區當局正視問題,受害教友亦肯說真相。沒有監察的組織永遠是領導人佔盡優勢,下屬必然吃虧。

工人偷懶或者煮的飯不好吃可以把他們辭退,傳道員跟本堂神父不和亦可請對方另謀高就。但那些不稱職和對員工太過份的神父主管們却穏坐釣魚船,誰敢碰他們一根毛髮?這些人的態度等於說:「你奈我什麼何!」時間是寶貴的,用來傳福音抑或花在無聊的人際爭執上?「監察制度」的推行刻不容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