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像和魅力
今天的社會講究鮮明「形像」 ,任何專業人士都可以給有志投身入行的年青朋友詳盡介紹自己職業的種種優點、前景及範圍。但似乎我們修道人一向給傳統美德「謙遜」 擋着去路,從不主動放膽自我宣傳,向人介紹修道生活的挑戰和甘苦。或是有人把修道團體生活描繪得天上人間,根本與現實生活脫節,結果嚇跑了不少有心的人。其實年青絕對不能靠長袍、白領圈或會衣建立,倒是那份由於誠悅事主而活出的愛心吸引別人。
我沒有資格要求個個神職人員都是十全十美的聖人,但讀者可曾聽過一些青少年說過,自己長大後一定不要做神父修女嗎?何解?原來他們大多受過我們的氣,覺得神父修女十分兇惡。平心而論,良好的形像方能產生吸引人的魅力。我小時跟哥哥去九龍鄧鏡波學校參觀慶禮院,有位慈幼會神父待小孩子很好,這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算得是我聖召的啓蒙導師。說到這裏,或許有人要問,難道今天的修道人統統都不濟事了嗎?當然不是,好的神父修女毫不匱乏,只不過我們在回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挑戰時,仍未醒覺到建立鮮明形像的重要!
傳統觀念教訓我們不應抬高自己,作自我宣傳;而另一個從前培育方法的後遺症是我們不大習慣跟別人分享內心的感受。比方在修院,學業和院規由院長負責,德行靈修則需請教神師,有任何困擾疑難不應向同輩求助,以免觸犯「私交」 (Particular friendship)的院規。這一來,許多神父修女除了有勇氣和神師傾訴外,便沒有其他人可以溝通了。積習難改,能夠隨時隨地,自然大方的跟年青朋友分享自己修道生活的心路歷程就變得難上加難。許多人以為除了講神修、論天主,神父修女便沒有其他可以交談的話題,而這些人的生活永遠是那麼神秘和高不可攀……
幾年前鄭生來神父安排了一些神父、修女及教友分享自己的人信仰生活,然後輯錄成書。還記得那天輪到我講,對應否分享自己的感情生活猶豫了好一陣子。結果自己的「愛情故事」變了白紙黑字,有人看後居然驚叫,連神父都談戀愛!我的天呀!原來在許多人心目中,做得神父修女的都是另一個星球的動物。我尊敬天主,所以不敢自稱為「神」,但說我們這批修道的「人不人,鬼不鬼」也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