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克萊精神
六十年代的大學生不會對柏克萊感到陌生,因為這兒正是鼎鼎大名的學運温牀、挑戰當代權威的先鋒、背叛傳統的「嬉皮士」樂園和反對美國介入越南戰爭的大本營。基於上述種種「業績」,我知道許多關心自己的前輩不大放心我來這兒念書,恐怕我會學得激進,不覺間破壞神父的形像。
二十年後的今天,柏克萊校園的建築沒有太大變化,不過求學的小伙子已經跟他們搞運動的師兄師姐輩不同,大多走回課室埋頭苦幹了。幸好優良的傳統在太平盛世一樣發揮功效,去年全美學界掀起反對南非種族歧視運動,柏克萊又擔正先知角色,一馬當先,幹得有聲有色。看見同學們走出課堂,為地球另一邊的苦難弟兄請命,正好反駁一般輿論的責難,話時下的大學生腦子裏只有金錢和高職。總之,他們的正義感仍未熄滅。
談到讀書風氣,加州柏克萊大學名列全美十大學府之一。這間平民學校有幾個學系一路緊執全國牛耳,仍在執教而獲得諾貝爾奬項殊榮的教授亦高踞首位。為了保持水平,甄選學生非常嚴格。能夠入學的年青人也明白這是大好前程的開始,人人知所珍惜。神學院在這個學術氣氛濃厚的環境中,當然感染其中追求知識的雄心,這點比起其他單純念神學的地方可算熱鬧得多了。
平心而論,自由開放的地方才是考驗個人定力的實驗塲。樣樣墨守成規,只收保護作用;人要成長就必須接受考驗。拿信仰表達為例,我敢打賭聯合神學院的禮儀生活在合一和創新方面可以領導羣雄。向新事物開放而擁有自由去接納或者批判的,正是每個民主社會的特色。柏克萊給你提供了這個讓思想奔放的塲地。
過往的修道培育給人温室種植玫瑰的印象,許多學識過濾了才傳授給學生。我並不反對在基礎階段要小心從事,但太過保守的副作用是抗拒新事物。比方不少神職人員到今天仍對梵二公議會的改革採取懷疑和敵視的態度,損失的又不是我們的教友嗎?聖神修院雖然不是頂尖兒的神學院,但由兩個教區和兩個大修會聯合組成的學府,在傳統和先進之間保持了一定的平衡,這是我比較柏克萊後得到的結論。
八六年二月四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