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教分離?
我覺得政教完全分離是不可能的事。其實教會強調不參與政治,應在一個較為狹窄的角度下去了解。通常是指教會神職人員不適宜直接參與政府行政工作,一如《宗徒大事錄》說的:「讓我們放棄天主的聖言,而操管飲食,實在不相宜。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檢定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派他們管這『要務』。至於我們,我們要專務祈禱,並為真道服役 。」(宗二:2—4)
注音,聖經作者並非貶低物質生活,而是說明在信仰團體裏,每人都有自己要承擔的工作和使命。當今教會何嘗不是鼓勵熱心能幹的教友投身政界,為社會出力?胡主教也曾向香港天主教友呼籲支持區議員及兩局議員的選擧。在特殊情況下,神職人員從政非無可能,已故孟家華神父便是個例子。
但教會不想與政府有太大牽連,是因一旦關係過於密切,便喪失獨立批判的能力,這一點中國人最容易明白,我們習慣講人事——自己人嘛,萬事有商量;但亦因情面,令到雙方不敢面對現實。就算做得不對,總不好意思責難「米飯班主」。香港教會在教育和社會服務方面,受政府八成以上的資助,一到決策和原則階段,便會感到一份無形的掣肘,唱不出反調來。人人都知中三淘汰試對學生害多益少,但公教學校可曾帶頭反對?而社會進步實有賴敢作敢言的人,這回教會可認真反省了!
人不能獨居深山野嶺,不吃人間烟火,是以他沒有可能逃出政治的羅網。許多人把政治和政黨混為一談,如中國人的腦海中只有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政治存在。一個由人組成的社羣,必須擁有一套政策,去治理這團體內成員間的運作。政治可以十分複雜,亦可以變得簡單。教會應該與社會保持息息相關的關係,否則便沒有資格去批評政府的策略對人民有益或有害了。既然仁政要支持,苛政就應反對。不過交往過程也有危機存在,太超然,人家會說我們根本未了解羣眾真正需要。比方有人譏笑宗教是現實生活的止痛劑,但太投入,倒有可能犯上與執政者認同,不知不覺間成了壓迫人民的幫兇。殖民時代的拉丁美洲教會就掉進了這個陷阱,也出現了「解放神學」。用「君子之交淡如水」去形容政教關係是最好不過。基督徒更要以十字架之縱為天與橫為人「天」與橫為「人」的記號去做批判的準則。
八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