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藉口
一九九七年嚇倒很多香港人,其實掛慮難免,但反應似乎太過份了。或許香港人做事一向習慣速戰速決,所以沒有耐性去等。近日茶餘飯後的話題多集中討論「去留」一事,我相信有能力移民外國的不會超過全港人口十份之一,那麼其餘的大多數又怎樣?誠如張家興先生在《公教報》「迴響」發表的文章,我十分贊同,積極作好心理準備總比盲目聽信流言較為實際。
撇下「國家觀念」不談,我發覺許多有意移民外國的朋友都會耍出一套冠冕堂煌的藉口:「如果不是為了孩子的前途,我決不離去。」突然間,小朋友的價值好似股市狂升一樣,身價十倍。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常常犯上虐待兒童的官非。但那些以為用物質滿足了兒女的需要便算稱職的人,何嘗不是精神虐待兒童。看看香港擁有不少「有父母的兒」,便是最有力的佐證。
如果話本地教育制度不健全,使到學生身人易受摧殘,移民便有機會到外國接受更理想的教育,這論調還可以成立。可惜不少家長根本不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去移民,却硬要擺出一副慈父心腸,委屈地告訴別人怎樣作出種種犠牲,好不偉大。的確,我認識真有父母這般苦心,我亦支持他們。但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那些另有企圖的人,希望他們快把自己的子女納入愛的氛圍……
太平盛世,人身自由放在國家之前未嘗不可,這點大家同意。坦白說,北方那邊的朋友做事常常叫人費解,除了不斷「突破」,有時簡直超越情理,往往令人對他們失去信心。不過要離去,何不老老實實說出心底感受,不必害怕人家駡自己忘本無根。冒充愛國分子固然不對,但利用孩子來過關,就有點兒那個了。反之,既然人人都說愛護下一代,為什麼不關心一下大部分要留港的小朋友,為他們爭取一個更健全的教育學度,然後才功成身退?今天存在一個基本矛盾,有能力移民的人都是商家和專業人士,而維持本港繁榮和穏定的本領却落在這班人手裏。朋友,你們有自由安排妻兒出國,但自己是有責任留在香港與人民共赴患難,同創未來的,因為你們目前享有的知識和財富,是從勞苦大眾的血汗化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