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科學化?
七五年我在德國慕尼黑拓展社區參觀一間新建聖堂,對裏面十分現代化的設備印象深刻。當時他們已經利用電腦來處理堂區戶籍問題,只需按幾下鈕, 螢光幕上便即時打出一戶教友家庭的詳細資料。德國人的辦事效率素來高。內心暗暗讚賞他們,也期望香港教會在這方面有所建樹,可惜……
今天正當歐美日本等地連兒童都懂得操作電腦的時候,我得承認自己是個電腦文盲。基本上大家是同意宗教與科學互相沒有抵觸,可是由於宗教與科學互相沒有抵觸,可是由於宗教生活較為着重探討精神領域,人的潛意識往往輕看了科學的應有價值。又或者體驗到科技的成就,已經到了反客為主的地步,因而產生抗拒的心態。比方電視日日夜夜陪伴着我們,有人因一個晚上看不到「歡樂今宵」而心緒煩亂,便是最好的佐證。不過,抗拒的態度是否正確,大概你我心裏有數。科技進步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方便,其實人永遠是科技的主人,因為就算時下最精密的電腦,何嘗不是由人中手設計出來?所以,排斥固然於事無補,到頭來招至損失的還是人自己。
日前跟一位任職城市設計的教友談天,發見教區當局拓展教務的步驟仍很保守。以聖堂是教友聚脚點為例,隨便打開港島東區城市圖一看,三間最主要的聖堂都座落交通極不方便,步行亦非暢平的街道。當然五十年和三十年前的人不可能預知東區今天的盛況,但如果現在我們還不急謀對策,教友的流失量便會大大增加,到時神職人員就不應怪責教友對所屬堂區缺乏歸屬感了。我想去自己的聖堂參與彌撒,但找不到地方停泊車子; 我願意在本堂擧行婚配聖事,無奈新娘子害羞,不要穿街過巷上教堂。於是乎……
這些從前留下的事實,以時下香港寸金尺土計,改善殊不容易。但最可惜的,竟是一個新近戶立的新界堂區也犯上同一錯誤,每個主日神父要派出旅遊巴士到各個屋邨接載教友往返聖堂。平日情況怎樣冷落,可想而知。配合新市鎮發展和對城市設計有基本認識是重要的,一天我們未醒覺科技原來對傳教工作很有幫助,教會依舊是以落伍被動姿態,臨急抱佛脚地去解決困難。人家的「漢堡包」未上市就先花數百萬元鉅款做個市塲調查研究,相信其中必有大條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