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求諸己
有個美國本地女修會,梵二前人數過千,二十年後只剩下六百餘人。早些時乘週年大會之便,一併擧行懇親節。出席感恩祭和聚餐的,不是修女的雙親或兄弟姊妹,而是那批離開了修會的姊妹和她們的丈夫及孩子。會長修女用既嚴肅又誠懇的態度說:「這些姊妹雖然離開了我們的團體,但她們曾經在寶貴的人生歲月裏,把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奉獻出來,透過修道生活去見證福音。今天,她們以另一種方式去回應信仰,我們不單沒有資格批判別人的抉擇,更加不能做個寡情薄義的人。她們永遠是我們的好姊妹……」
好一段震人心弦的說話,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讚嘆美國修會果然名不虛傳,思想開放,接着的感受是肯定這才是基督徒應有的氣量,我偑服她們。最後我陷入沉思……香港和其他地方教會一樣,亦有鐸友離職,姊妹離開修道團體的事實,但似乎大家的表現就較為消極和與基督精神背道而馳了。我們不得不承認神職人員的態度往往直接影響教友對問題的了解,所以這兒我暫且不談一般教友的看法,只想集中精神去跟同道反省。
幾時遇到弟兄要離職,我們不必一開始就怪責教區領導人的不是,什麼關心不足,職務安排不當等,固然上述情況也是事實,但我要問的,就是見到弟兄姊妹在修道生活上遇到因難時,自己能否主動去關心和支持他們?或者我根本只注意自己的事業,鐸友只是成功路上的競爭對手,「弟兄」也不過是個漂亮感性的名詞而已。令我最反感的是教會內有些假先知,往往事後大發議論,說一早就猜到某某人不行。同樣,當神父修女離職後,我們在精神上給與他們的支援一般是不足的,至於物質方面就更不用提了。我還記得已故徐主教不單替一位離職神父安排和介紹職業,更替他主持婚禮,結果惹來不少非議。
我明白生活在東方社會的壓力,出家修道不成在別人眼中是件不光彩的事。但我們這個以宣揚愛和恕的團體又有什麼人情味的表現?曾經有位離了職的弟兄告訴我,某次他回教區中心辦理一些事務,在電梯間跟一位前輩神父碰個正着,那位「德高望重」的人連眼也不望他一下,他感到平生第一次對教會的失望。他問我這算得是什麼主內情誼?我一時無言以對。
八五年八月廿四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