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變」是祝福?

這回在美國進修,有很多時間靜思及反省,我可以把過去五年的堂區經驗慢慢分析和整理,結果我發見梵二後教會在各方面雖有長足的進步,但現實和公議會所宣揚的理想仍有一大段距離,我不期然要問,究竟原因在哪裏?

其實理由很簡,未足三十年歷史的大公會議改革,怎能一下子把幾百年僵化了的傳統改變過來,更不是年青司鐸埋苦幹幾年就能夠看見收穫的。坦白說,我感受到這份壓力,却告訴自己,耐性是這塲持久戰所必需的。唯一希望是保守派的勢力不至坐大,令教會再開倒車……

渴望維持現狀是人之常情,因為向「未知」開放是冒險的。我們對將來既然沒有把握,還是不變為妙。人生活時間空間變動的範疇,喊着五十年不變和維持現狀,只會起着心理安慰作用,不能逃避無情歲月的巨掌。比方今年的香港已經和去年不同,因為民主政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變是事實,變好變壞才是關鍵性問題。談到信仰內涵和人際關係,情況何嘗不是千變萬化。沒有人會誇讚自己今天對天主的熱誠跟二十年前初領洗時一模一樣,果真的話,他的信仰生活不退步才怪。人與人的交往,也是需要不斷的彼此開放和互相認識,幾時我一將對方定型,友誼便開始枯萎。神修學家常常鼓勵我們,每天要以新眼光去接待弟兄姊妹,理由就在這裏。

談到改革,禮儀方面成就最大;設立聖週是改革運動的試金石;但在修和(告解)聖事中便反映出具體困難。過去太強調守法心態,所以窒息了不少信友。罪是人與天主——愛的根源——割離關係的原因,這點仍未受到重視。固然今天年青人不會像我們那個時代般保守(那時連在街上多看女孩子一眼都覺得犯罪),但他們大部分對修和聖事敬而遠之的表現正顯示出「我沒有犯罪便不需告解」的法律觀念依舊存在。告解是否只顧赦罪,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羅國輝同窗在羅馬攻讀禮儀神學,成績優異,很替他高興。教區在這方面人手缺乏,祝輝哥早日學成,與禮儀委員會各成員携手合作,為香港天主子民的禮儀和聖事生活帶來更正確的見解和改進。

八五年四月九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