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 ── 使命感
這回碰上熱心傳教的佛教朋友,叫我有無限感慨。一向較為被動避世的佛教徒,居然這麼積極向人見證自己的信仰,我們這批福音使者,真不知要把臉身轉向何方?傳統上基督教的弟兄姊妹比我們積極。引用狹窄的護教思想去解釋,有人可以心安理得地說:「基督教教派太多弓,每個堂會都有人手不足的現象,不得不大力傳教,吸納人才。反觀我們天主教,不單信眾多,而且制度嚴密,就連堂區神父管理教友也已經感到吃力,那還有時間向外傳教呢?」這樣的偉論驟聽之下似乎好有道理,但稍具思想的人,都會覺察這無異於詭辯。
其實天主教教友在傳教心態上處於被動,也是有它的前因後果的。首先昔日神職主義昌盛,結果導致一般教友太過依賴神父修女,以為傳教這門高深學問非神父修女莫屬,我哪裏有資格去講大主的道理?其次在信仰紮根的過程中,從前教授要理的「快工出貨」態度也是致命傷。五六十年代的堂區好像現數字遊戲比賽,神父一天竟然可以給二三百人付洗。在短短三個月或半年的時間,雖則傳戈卜廿竹山員已嘔人瀝血地去教,但又怎能替望教者的信仰打好根基呢?不塵怪責教友不敢傳教,而是當他們對自己所信的也模糊不清時,便好難滿懷信心的把福音傳給別人了。我敢打賭,今天經過一年半甚至兩年慕道期的新教友,許多出道後會比我們的所謂老牌教友醠加「醒目」。
過去與基督教對抗的副作用是不看聖經。梵二大公會議後教會大聲疾呼了二十多年,這個壞習慣依然深深影響着我們,情況看來改進不太。一方面年青教友沒有人家那樣大的信德,却又不肯痛下苦功去鑽研聖經,幾時遇到見證信仰的機會多是望而却步,更遑論傳揚福音了。但白說,讀聖經的動機很簡單,假如你說愛上某人,一定會想盡辦法去接近對方。我們口口聲聲說愛耶穌,那麼福音書便成了認識祂的不二途徑。天主自會直接跟文盲交往,識字的人便不能諸多推搪。或許有人抱怨聖經好難看懂,受歡迎程度不及《明報周刋》或者《讀者文摘》,但這個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教區更新運動方興未艾,我們要加倍努力,同心回應時代的挑戰,做個勇敢的基督傳人。
七月廿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