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這一代

用五六十年代的艱難日子去比較和批評今天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態度似乎有欠公允。那個時代成長的人個個都能吃苦頭,無他,環境使然。試問有誰願意不論炎夏隆冬,天天步行半小時以上返學返工,名或者安於餐餐都是水豆腐拌飯和大豆芽菜炒牛肉的呢?在沒有選擇餘地之時,能夠兩餐温飽和有書讀已算非常幸運,與今天星期一漢堡包、星期二雲吞麵、星期三上茶樓、星期四越南牛肉河粉、星期五西餐牛扒的多元化簡直不能同日而語。世界進步,經濟增長,人的生活相應改善是必然後果。用不着要求今天的人去度從前刻苦的生活,因為這樣做有點兒做作。

不過話說回來,這一代值得檢討和批評的地方實在很多。「偏食」是香港小朋友一個非常普遍的毛病,這不單是習慣,而且直接影響他們發育時期的健康。不是由於窮困導致營養不良,倒是過剩,太多選擇和溺愛形成營養不均。今天的家庭結構對上述情況要負上相當責任,時下流行一個嬌、兩個妙的風氣往往令父母掉落溺愛子女的陷阱。

「不勞而獲」是香港青少年的另一大毛病。而這病的起源實拜香港的「現成」短視文化所賜。大都會標榜的生活方式是速度和效率。交通要快,賺錢要快;但許多年青人並不明白生命歷程有不少東西是快不來的。一粒米在超市塲出現之前是要在稻田生長一段時間;一條麵不知要經過幾多處理工夫才能變成食物端上桌子;而我們只知打開飯盒便有飯食,加上熱開水便有即食麵可嚼。談到學問修養工夫更是快不來,但可惜有些中學生認為讀完中學也未必賺很多錢,倒不如索性早日出來做工; 同樣,不少大專同學亦未曾珍惜三年或者四年的大學生活,把書念好,却分心兼職賺錢了。

「怕吃苦頭」更加是成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通病,大人小孩無一倖免。今天香港社會內部消費過熱,導致建築行業人手短缺,甚至連飲食業也無人問津。目前許多道路工程和樓宇未能依期完成,直接影響整個城市建設進度。在地盤工作薪酬高人人都知,金錢雖然吸引,但在大暑天時下扎鐵、搭棚和釘板已經嚇跑了不少年青人。就算是年青力壯,他們也寧願在寫字樓冷氣間尋出路,迫不得已才入工廠幹活。這麼辛苦的工作怎能承擔?小朋友參加暑期戶外活動的表現一覽無遺。平民化堂區的兒童適應力較強,來自富有家庭的孩子反而笨手笨脚。

家庭和學校教育如不及早扭轉劣勢,我們這一代的未來社會棟樑,怎能應付九七的衝擊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