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十個關社小組

最近我才發見全港五十六個堂區,只有十個成立了關心社會的組織;有的稱為關社小組,有的叫做社會事務組。其實什麼名稱無所謂,最要緊的是教會醒覺到信仰生活的整合,投身建設更美好社會原本與傳揚福音息息相關。梵二後的教會立塲已很清晰,可惜有部分不肯進步和反省的牧者依然左右大局。你有你教區領導人大聲疾呼,我一於我行我素;不然的話,沒有理由五十六個堂區只有十個回應,而這十個堂區之中,大部分都是以工人為班底的中下階層。我不期然要問:難道那些生活較為富裕的教友就不懂得關心社會和別人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反映出我們從前的信仰培育失敗;假如不是,似乎責任要落到堂區神父的身上了。

你為什麼生在世上?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對,但十分片面。原來宗教也可以是自私的;我升天堂是大前提,你下地獄與我無關。有時看到堂區教友的表現,我真懷疑他們究竟信了什麼?祂是個教導我們獨善其身,不吃人間烟火的宗教領袖抑或是那位悲天憫人,在福音中處處流露人情味、愛心和正義感的主耶穌?今天的神修學家明白到信仰生活不是精神和物質的割離,却是全人的發展。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最神聖的亦應該是最具人性的論調。

最有祈禱精神的人,其實是最關心社會的人。這份關心並不是要求人人跟甘浩望神父或耶穌小姊妹修女看齊,要往往在小艇上與窮人共苦同甘;亦非個個有能力像李柱銘先生那樣大膽發言,為市民爭取權益。我想指出的是;教友首先要培養出關心別人的心態,願竟衝出自己家庭和堂區的狹小天地,放眼社區,然後才可以對社會、國家和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很多極端人士都說天主教除了開彌撒便沒有其他。撇開這些不談,印象中整個教會似乎仍舊以精神生活為重而對一般社會事務唱起低調來,否則為何成立關社小組的數目這麼少和速度這麼慢,便很難解釋了。

無知不慕,我對某人的感情和愛意必須隨着對這個人的認識及了解成正比例,不然便是自欺欺人。我口口聲聲讚美天主創造工程的偉大,却對世界一無所知,實在諷剌。可能我熟識區內有多少間戲院、桌球室、食店和賽馬投注站,但從不知悉自己堂區有多少教友,自己社區有多少居民。或許我們的最終家鄉是天國吧!就算九七問題衝擊,我還是堅守原則,一於做個只求靈魂得救,不問世事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