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愛 ── 談何容易

好人難做這話常常侵入我們的耳朵。自己怎樣盡心竭力為對方着想,換來却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冷漠和抗拒。早些年在歐洲參加過小團體,是一種以福音精神為經,用世界大同理想為緯的公社式生活。只七人,便有五個國籍,共住一間三房一廳的瑞士式木屋。生活是半工讀,上午上課,下午則到工廠上班。除了零用錢,其餘薪酬一律共產。我們希望實現一個理想,就是靠着基督那適合普世人類的福音,達致四海一家的宏願。啊,多麼崇高的理想!

畢竟理想和現實有一定距離。相見好,同住難;親人已經不易,更何況是不同種族文化的人住在同一屋簷下。以下兩則生活插曲都與一位來自非洲的同學有關。七四年世界能源危機,老天爺更存心留難這班理想主義份子。翡冷翠天氣奇寒,我們被迫用下等火油做暖爐燃料。效果怎樣?也不必多說。大部分人寧願挨凍亦不願意嗅到那陣叫人窒息的油煙味,所以盡量將室溫降低。但這非洲弟兄可忍受不了,他往往深夜趁別人入睡後,把火爐「度數」調到最高。未到四更天,室內已經烏煙瘴氣,熱如炎夏。結果眾人「媽」聲四起,有人索性關掉爐機,打開窗戶。不過早上的情況是叫人心酸和內疚的,但見這位黑人朋友鼻涕兩行,又梁上傷風。愛是含忍的,經過不少日子的努力,我們終於找到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溫度;既不使弟兄健康受到威脅,人人亦能安然入睡。但記着,這與一兩次的生活檢討或祈禱聚會無關,而是勇敢面對困難的成果。

中國人和法國人素來以識「食」自豪。假如你煞費苦心,煮了幾味自己也認為滿意的小菜去款待朋友,但竟然有人對你做的飯餸缺乏信心,要另外下厨煎蛋的話,你的感受又會如何?面子受損不在話下,付出了愛心而落空的滋味是難以形容的。記得是中國新年那天,親自下厨為國爭光,可說出盡八寶,做到渾身解數。大家反應都讚不絕口,唯獨這位非洲老弟令我失望。起初我十分生氣,覺得他做人毫無品味。但……原來他祖國貧窮,粮食不足,吃得飽已算幸運,根本談不上選擇。白米大豆和鷄蛋是主要的食物(他們很少吃雞鷄,多留作生蛋用。)他面對歐洲多元化和高蛋白的食物,感到無法適應,腸胃當然不肯和主人合作了。漸漸他會心理上排斥新奇食物,屢次辜負了別人的一番美意。真相大白,我除了怒氣全消,還有歉意。我們常常停留在事件的外圍,沒有耐性去了解內情,就隨便下個判語。其實,他人犯錯的背後,總是會找到一些值得原諒的理由。九年前發生的事,今天仍歷歷在目,無他,因為這不是高深的神學理論,而是令人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