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權是什麼?

我不曉得答案,只知道「權」是十分吸引人的東西。今天或許你還年青,自誇能視權力如糞土,但誰又可以擔保自己晚節能保呢?我固然無意對前輩失敬,因為缺乏經驗而總能抱着學習的態度去從事牧民工作的初出道神父,隨着年歲的增長,人的信心亦相應增加,這時想一試身手、大展拳脚的願望是可以理解和接納的。

人生活在制度之內,而制度可以給你提供實踐抱負的途徑,權力便成了制度楷梯一種不可或缺的因素。縱使有救世大計,如果沒有行使權力的機會,你的偉論只能在圖書館佔一席位,最後給世人遺忘。其實不必把權力看作邪魔妖怪,懂得善用權力的人不單可以扶弱濟貧,改變不公義制度,而且能把自己管理的團體帶向一個更成熟光明的境界。問題癥結繫在你把權力看成什麼──服務別人的途徑抑或是自我滿足的工具?簡言之,你能夠拿得起放得下嗎?

同樣,權力與人對成功的了解息息相關。假設我認為要做到香港主教才算成功,那麼我這一生便註定是個失敗者;相反,成功的神職人員不靠銜頭,而是他那份愛主愛人的力量能與年歲增長成正比例。教會雖是人類歷史中數一數二的人為機構,但基於有神介入的事實,服務應該是教會最大的特質。既然這樣,權力本不會為我們帶來太大的煩惱,可惜理想與現實永遠保持距離,大家對教會人士濫用權力而感到痛心疾首之餘,也得承認這是個罪人教會了。

坦白說,教會在倡導神職生活和管理制度上很有反省更新的必要。比方文字慣用的榮登七品、三度加冠(註)等字眼反映出階級權威的意味,與僕人教會的形象格格不入。我仍記得七八年在銅鑼灣聖保祿小堂升執事時的偉大塲面,叫我有飄飄然的體驗。至於正副本堂的稱號也給人職級的錯覺。不少鐸友潛意識接納一個假象,就是做過本堂的要平步青雲,不得降格,否則便在人前面子盡失,「無官一身輕」是屬於弱者自我安慰的說話。此刻或許有人心想,關傑棠好大口氣,將來你知道「權」的魅力!其實這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他日各位見到這批教會公僕在權力的氛圍裏做得不對勁時,便是大家的責任糾正我們了。最後,用關漢卿的元曲四塊玉跟同班手足共勉: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閒將往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八五年六月十四日加州柏克萊

(註)榮登七品──從前把晉升神父分成七個階段,由於階級和權力味太重,六四年左右教會決定把這個制度簡化,重申服務乃神父生活本質。

三度加冠──從前慣稱天主教的最高領導人為教皇,上任時的儀式有如皇帝接受皇冠加冕。這種心態已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