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道德勇氣

地下鐵路車廂人很擠,四個看來才中學一年級的學生一走進來,便立即引起周圍乘客的注意。他們高聲談笑,拳來脚往,簡直旁若無人。粗口滿塲飛不在話下,最叫人側目的還是他們大談色情話題。我發見不少女乘客紅着臉垂下頭,男士只識得對這幾個小伙子怒目而視。如果他們是爛仔惡棍,或者換個地方是紐約市地下鐵路車站,我倒不怪大家的沉默抗議。但眼前只是一班黃毛小子,用不着害怕他們。地車繼續前進,情況並未改善……。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是教師,從不放過仍肯受教的青少年,常常在街上糾正學生的表現──她的理論很正確──如果在公眾塲合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不加理睬,便是間接鼓勵了他們。我知道這是行動時,大步上前抓着其中一個的校褸,一看原來是教會學校。我質問他們,耶穌有沒有教過他們做人這般無禮?頓時車廂內鴉雀無聲,這班小朋友垂下頭,沒有人敢回答我的問題。地車一到月台,他們飛奔出門,轉眼消失在人羣中。故事還有下文……孩子跑掉了,乘客才開始議論粉粉,這個說今天的學生不可救藥,那個話香港教育徹底失敗,我却對他們遲來的勇氣感到痛心!

中國人大多怕事,香港人尤甚。面對社會的敗壞風氣,我們只識抱怨惡人當道,感慨世風日下;但曾幾何時,大家會醒覺育下一代原來是每個成年人的責任。似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境界。其實良好的生活風範可以通過輿論促成,當人人都講究禮貌秩序和清潔衞生時,慢慢便會形成一股道德壓力,兼且產生監察的效果。日常生活中我們目睹不少既看不順眼但却不至引來危害性命的事情,可惜却總愛告訴自己少理閒事為妙。基督徒往往更把規勸弟兄和寬恕別人混為一談,錯過了無數教育青少年的機會。我們批評別人的仗義執言為衝動魯莾,視自己的凡事緘默為冷靜客觀。人家成功時我們怪他們好出風頭,自己按兵不動道是小忍謀大。

香港既然要替中國樹立民主自由的榜樣,看來除了保持穩定繁榮之外,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更形重要;我們需要更多具備道德勇氣的市民。

八五年二月五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