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年反省
爭取興建東區醫院運動轉眼已屆一年,除了略有成果,這段日子更幫我認清香港市民擁有一個怎樣的政府。固然聯委會就當局的反應感到興奮,報章亦大事讚揚政府各部門的努力;但想深一層,這事理應發生在十或十五年前,不過時至八三年的今日,政府似乎以拖延的解釋很難自圓其說了……。
中國人有句話說得好:「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幸好我們的政府還未落到不知不覺的田地。讓我引用兩個英文R字母起頭的形容詞來描繪一下執政機構:香港政府敏於「反應」(Reactive)却遲於「回應」(Responsive)。「反應」一如人家打你一拳,你會本能地提手保護自己。目前政府給人的印象是保守執着,坦白說如果聯委不是重拳出擊,直揭香港醫療服務的瘡疤,我想東區情況難有突破,市民生命仍舊缺乏保障。
九月二日政府宣佈將建院計劃提升為甲乙類工程時,曾經輕輕將建院決心和經濟困難拉上關係,暗示政府有心無力,值得同情。查實十年前形勢大好到有人用魚翅拌飯的日子,不要說建一間東區醫院沒有問題,就算西南北區加建一座亦輕易辦到。只嘆政府辦事缺乏遠見,只知頭痛醫頭,脚痛醫脚。反之,先知先覺的政府是肯開放和願意深入了解民情的,在人民對某些需要未作出強烈反應前已經積極回應。
還有一事令我十分失望,區議會成立首開民主先河,但政府部門的官僚作風依然矗立。東區區議員對建院的支持是不容置疑的。當我們追查有關最新建院消息時,不論醫務衞生署長抑或政務專員,都把這個責任推到東區區議員身上,說當局已經定期向區議會報告。叫我們直接追問他們。可惜的是,七月二十五日的開始探土工程,一直拖到九月二日黃昏,在召開居民大會前兩日才由政府新聞處公佈;而各區議員事前竟毫不知情,情形很令人尷尬。我真懷疑大官們有沒有將區議員放在眼內。知恥近乎勇,盼望政府深入反省,着力改善,那市民有福了!
最後我用兩件意外事件作結。這都發生在同一區域,只是時間有異;前者已是飲恨黃泉,後者却能逃過鬼門關。原來兩人的生死與東區急救中心的「有冇」直接有關。工人傷腿,流血不止,未送抵鄧肇堅醫院前死去;少年給人追斬,滿身刀傷,幸好附近的急救站替他止血,得保性命。這是命運安排或者人為運作,相信是給爭取建院運動的評價一個最佳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