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靠自己

五一勞動節,各界人士都有慶祝,教會亦不例外。我不想對這些善心美意潑冷水,不過一年一次的文告,幾篇的評論和一些請願行動,絕對不能扭轉香港工人的命運。要改變,除非工人自己爭氣。常常和年青朋友交談,問到他們職業狀況時,許多人的反應是吞吞吐吐,最後才說出在工廠工作。工字不出頭可算深入民心;正所謂今天虎落平陽,為了生活,「牛工」也得挨上一份,待有機會便立刻跳糟,擺脫藍領階級,過其白領小資產生活。

香港工運之所以沒有起色,不是缺乏領導人才,而是地位和動機未曾確立。看看外國情況,工會往往令政府退避三分;就以波蘭為例,一個「團結工會」已經攪到執政者對他們深惡痛絕。無他,波蘭工人肯定了自己在社會的地位。反觀香港,工人根本仍未有團結起來,爭取權益的意識,以致像散沙一盆。通常意識培育是不能和教育水平分開的;可惜不少青少年工人雖然晚晚放工後還艱苦夜讀,却只想到一旦會考成功,便立即轉行他去。工人問題,留給他人關注好了。

生活保障不足,工人仍會用「過度時期」心態去面對困難。着力投入和暫且應付將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理論上大家都接受職業無分貴賤,社會是個分工合作的團體;但人之所以對不同職業產生「勢利」眼,完全基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和缺乏安全感。不少西歐國家,社會保障健全,求學機會均等,人民生活差距不大,工人才有落葉歸根的決心和爭取社會地位的勇氣。在香港搞工運,有誰會擔保支持你在家裏等着糊口的妻兒?要搞還不是一班滿腦子理想,未有家庭負擔的年青小伙子或是幾個有教會做後台的人物嗎?所以政府只需維持目前的架構,令到一般人覺得做「工人」是最後和無可奈何的選擇時(看看滿街都是小販便明白),資本家便可穩坐船頭,來個魚蝦大進了。工運亦不攻自破。教會固然支持工人爭取合理的權益,但這份醒覺就必需靠工人自己了。我發現香港工業日漸趨向高度科技發展,相信這是轉變的千載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