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耆英頌

教區「示」編輯委員會製作了一盒名為「尋真謠」的錄音帶,並將十六首青年信仰歌曲敬獻給香港的老年人。第一首「耆英頌」更特別為了歌頌老人而寫,它的歌詞實在發人深省,調子的旋律亦優美動聽。老年,一個你我都不能逃避的生命歷程究竟是否如詩人眼中般的美麗?或像聖誕老人一樣廣受小朋友歡迎?我相信答案是模稜兩可的。理論上誰家孩兒不想孝順父母,或者把雙親好好奉養;可惜實踐起來,慈祥可愛的老人背後,還有一幅令人喪氣的景像:撇開脾氣可能變得難以相處不談,單是年老體弱,往往大小便失禁,長時間需要別人照顧,已經叫家人吃不消。其實人到老年,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已是無可奈何;再加上我們的社會崇尚實用價值,事事以有用無用做標準,這又怎不令老人的自卑心理百上加斤呢!

每逢大節日,社會賢達和善長仁翁總是四出巡遊,以關懷老人大做文章。我從不懷疑他們的動機和好意,只不過這種「隔靴搔癢」的行動,根本未能對日趨嚴重的老人問題產生有效作用。坦白說,目前由攻府資助的有關服務,遠遠追不上香港老人的實際需求。大部分安老院和老人宿舍都是輪侯入住的申請人多過已經搬入的住客。而最傷腦筋的倒是護理服務出奇缺乏。香港居住環境擠迫,不少家庭對照顧臥牀的老人確有心無力;於是出現「老人球」由瑪麗踢去東華,由東華交去廣華,之後成了救護車朋友的「熟客仔」,日子過得好苦。同樣,試問有幾多個家庭有能力請得起私家看護或交得出四五千元一個月的租金給私營的老人宿舍呢?

近日接觸很多老人個案,深深體會到老人的悲慘命運,用句廣東俗話去形容,香港有不少人簡直「搵老人家笨」,有錢和健康的日子爹前媽後,認親認戚,一到利用價值消失,給自己多多麻煩的時候就本性畢露,一點良心也沒有。政府固然有責任朝向社會保障計劃徹底改善老人晚年的困境,但各界人士也應製造輿輪壓力,好迫使當局早日正視問題。不過,最可笑的還是十分善忘,更不願接受歲月摧人的事實;今天大家怎樣接待了老人,原來也是明天兒孫對待自己的樣板。錄音機再播出「耆英頌」:「青年應知老人賢,因義深遠世情鍊,昨天的訓誨我心存,報恩悅慈嚴。」忽然內心泛起一陣莫名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