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怨
相見好,同住難;這話完全應驗在婆媳身上。我雖然沒有做過統計,但遇到壞例子總是多過好榜樣。香港居住環境迫使許多人要擠在一起,這是無可奈何的事。見到很多老人家一生兒女債,心裏暗替她們叫苦。如果後生孝順,那挨得還有意義,可惜……。
中國人家族觀念特強,就算不是為勢所迫,亦會希冀共享天倫。曾經有位孝子,移民加國,安頓之後,念念不忘在港雙親。他於是賣了原有屋子,另置大宅,接父母過去。起初一家大小,生活樂也融融;但不出兩年,竟然將大屋賣去,在不同地方再購兩所房舍,實行分治。兩老慨嘆要在冰封北國度其餘生,孤苦寂寞。更有做父母的人,為了年幼子女的學業前途,毅然舉家移民,投靠已在當地紮根的子女。有些甚至對媳婦或女婿毫無認識,這個險可冒得太大,用心良苦。令人傷感的例子真的不勝枚舉!
撇開品格修養不談,有幾種心態必須注意和克服。首先,人會受風氣影響,未經接觸,已存敵意和戒心,全給偏見支配。其次,女人通常要求男人整個屬於她本無不是,但往往眼紅丈夫對母親太好,認為分薄了對她的愛。這顧慮其實多餘,因為兩種感情根本不能混為一談;話雖這樣,現實生活却處處敵我分明,人真是莫名其妙的動物。有不少媽媽抱怨兒子本性不壞,但跟某某結婚後居然膽大起來,越幹越不像樣。相信最慘的是男人,忠孝沒法兩全,疲於左右逢迎,落個「嬲」字。不過做婆婆的也該明白:媳婦只是後期加入你家的人,有很多生活習慣肯定與自己相異,不能事事要求過高和動輒看不順眼。同樣,真有女人出身平凡,硬充「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從不主動參與家務,徒令家長不悅。
我同情父母輩的人,因為他們在舊中國社會成長,經歷國破家亡之痛,實不應怪責他們對家過份執着。況且香港生活步伐太快,很多傳統觀念已站不穩脚,他們是失落和迷茫的一代,難道我們要做落井下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