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
俗語話:「人比人,比死人」,實在不好。但生活方式的比較有它的價值,但為有比較才可以找出優劣來予以取捨。我到美國還不足兩個月,說了解這地方根本笑話。不過觀察日常生活,看看當地政府怎樣照顧人民,倒會發見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所以這篇文章絕對不是社會學分析,更加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奉承作品。我只想描述一些生活片段,讓讀者由香港人的立塲去反省和關注。反正美國在這方面的成功,並不結論她就是十全十美的社會。
似乎美國人很明白人必終老的事實,所以對老人的照顧相當重視。加州老人只需付出十份之一的價錢,便可乘搭任何公共交通工具。獨居的老人如果想把自己的房子翻新重修,政府即提供極低息貸款服務。要申請入住由政府或半私人機構管理的老人宿舍也不是一件太難的事,老人金和醫療服務更不在話下了。我屋主是位上了年紀的女士,每次她到外邊超級市塲買餸,都先打電話照會政府老人服務機構,預約汽車連人貨接送回家,費用全免。難怪一天她自豪的告訴我:「在美國做老人頂不錯。」
每個社會都有傷殘人士,他們本身不幸已經無可奈何,但活在哪裏却影響深遠。加州各大城市對傷殘人士的支持委實不錯,坐輪椅的人差不多可以在市內自由活動。除了地鐵車站有升降機上落,連幹綫巴士亦有升降座位幫助他們,車上讓座已成風氣。每條街道的行人路兩端一定是與汽車路面拉平的斜波,好方便輪椅操作。最令我佩服的還是他們擁有入學進修的平等機會。政府明文規定,任何教堂和學校課室的設計都不應成為傷殘人士出入的障礙!
看看我們香港又怎樣?或許有人會說情況不錯吧。當然這跟印度和非洲比較,成績一定是優甲等;但香港本身的能力其實可以辦得更好。希望那類新聞如母親為了賺多個錢給子女而遭社會福利署控告訛騙入獄,或者亞婆在街頭剪綫結果福利金被扣除的事情不再發生!我認識的一對教友夫婦,都是傷殘人士,靠傷殘津貼金度日;他們不但堅強勇敢,兼且生兒育女。早些時透過朋友幫忙,我介紹他們做一些家庭手作,用來幫補一下家用;哪知仍舊受到福利官的留難。我記得自己當時很衝動,準備替他們向有關當局提出抗議,沒有結果決不罷休。事情雖然和平解決,但我知道香港還有許多受壓迫的人遭忽略了。教會妳在哪裏?
八四年九月卅日於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