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情
十月份教區將推出一項龐大的聖召宣傳活動,希望吸引更多年青人考慮獻身事主的問題。跟隨聖召是件美好的事,但一如經上說的:「被召的多,蒙選的少。」這話反映了不是百份之百決志修道的人都成功。今天這篇文章不是探討成敗的原因,而是要告訴大家一個離開修院或修道團體的人所遇到的困難和壓力,讓我們一起反省反省……其實,這是完全人為的困難,只要處理得當,是可以避免的;因為除非大家對修道聖召抱有正確態度,否則很難消除一般人那種萬一做不成便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恐懼心態。
基督徒的人生有兩條路可選:婚姻或獨身。主雖然用各種不同方式召喚人,但通常不會戲劇化地向我們通傳信息。人必需透過日常生活的體驗,漸漸走向抉擇的階段。假如有位青年喜歡做神父,又沒有絕對把握,那麼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參與和投入修院生活了。理論上,在培育神長悉心輔導下,這人應該在一段時間後會明白自己要走的路,於是自由地決定去留。可惜世事多作弄人,如果長上舉棋不定,對學生的聖召了解不足,不能幫助他們早做決定;於是一拖再拖,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他肯自動離去已經不易,更何況是院方的主意。需知這個不算年青的人曾將自己的青春一股腦兒埋在修院土地裏,頃刻之間他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生活;我們究竟怎樣接納和支持了他們?
答案是叫人傷感的。我曾經接觸過很多離開修道生活的弟兄姊妹,他們都有同感:人總以奇異的眼光去看他們。甚至昔日入修會時着着讚賞他們的神長,有些竟然反目起來,並埋怨他們辜負了天主的恩典。坦白說,誰有資格判斷別人的內心?不是曾經滄海的人根本無法了解修道生活酸苦的一面。已故徐主教幫助過一位離職的鐸友找工作,還替他主持婚禮,結果遭人非議;我倒十分佩服主教的胸懷量度。平日我們口口聲聲支持聖召,事實對遇上困難的人又關懷了多少?背後批評的人多,有勇氣勸諫弟兄的人少,真是現代人的悲哀!我們常常強調做人要有人情味,一位不能從一而終的修道者固然令人感到惋惜,但他們在生命旅途所付出的掙扎和善意是美麗和可貴的。願你我多從積極處着眼,不要做個忘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