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簷下
要堂區生活愉快,首先是知己知彼。相見好,同住難這話也適合我們。神父獨處時,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好漢;但住在一起又當別論。說句老實話,理論上神父應該是容易相處的人,試問哪個有志青年在晉升司鐸之前不是悲天憫人,滿腔救靈熱願的呢?既然大志相同,共同生活理應不抱小節;但往往事與願違,不少修道會院和堂區神職人員的團體生活是有問題存在的。
人際關係暫且不談。經過這幾年的體驗,我發見一個既普遍,却少人談及的現象就是堂區神父原來長年累月都在同一空間環境之下生活。從心理角度去了解,這不是很健康的。普通人平日在寫字樓工作,假如給老闆發了一頓脾氣,放工後家和妻子成了他的避難和安全之所。在工作地方受到挫折,他有機會離開這個空間,尋求別人的體恤和支持,而堂區神職人員却沒有這個方便。每天你會碰到無數的人間疾苦等待你伸出援手,年年月月都有無盡的會議和事務等着你去完成。疲倦嗎?你只能在辦公桌前小睡片刻。到了晚上,當你親手鎖上聖堂大門時,時間才再屬於你自己。舉個極端的例子,我們堂區由於用地不足,差不多每位神父的睡房和辦公室變成了二合一的傑作,我深深感受到這份壓力。
當客觀環境暫時無法改變時,人便得自己突破局限。對我來說每星期一天的假期十分重要;夏天我屬於海灘,冬日則寄情山林效野。放假嗎?你必須離開聖堂,有多遠去多遠。曾經有過這種痛苦的經驗:放假天把自己關在房中,滿以為可以清還一下信債,怎知那天比平日更忙,有更多教友因急事來找你。難道你忍心告訴別人,今天不行嗎?結果假放不成,反弄得筋疲力竭。其實許多同道對放假毫不重視,有些人更視為浪費時間;在他們心目中,日以繼夜的服務天主子民最為重要。後果是不少神父修女成了施放救恩的機器,工作狂熱者。但可悲的是人情味欠奉,常常令到教友對他們敬而遠之。
天主造人,包括了情緒;所以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況,外在環境的影響因素,並懂得妥為疏導的,是修道人必須具備的成長條件。我們打起的「招牌」是宣揚主的「慈愛」,但如果推銷人本身是個木口木面,毫不可愛的人時,這項偉大的工程又怎能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