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知己知彼

分享過住在堂區的客觀困難後,讓我們回到神父自身的問題。其實教區神父與修會會士有個基本上的分別,前者以傳教使命為重,後者則透過團體生活去見證福音。如果有人想追求一個理想團體,我會勸他加入修會,不然教區神父的生活方式一定令他失望。我很幸運,因為堂區有四位神父住在一起,後期又加入了孫英峯神父。兩位老神父沒有直接參與堂區工作,但他們的臨在為堂區實在是福氣。雖然擁有「長者」的智慧,却沒有「管家婆」凡事都理的作風,所以大家能夠在毫無壓力的心態下融洽生活。

團體生活貴乎誠。往往堂區神父之間有心病,大多源於彼此不坦白。舉個例子:本堂神父希望其他同工出街前照會一聲,你可以看成他凡事都管,令你一丁點兒自由都沒有;相反,別人却接納,認為這是弟兄對他的關懷和給聖堂厨師的方便,萬一外出後有急事,仍有人可以正確地告訴對方你幾時回來或可在什麼地方找到你。同一事實,反應完全不同;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肯把自己的感受表白,就算天大困難亦有商量餘地,否則一堵無形的牆會令雙方關係陷入冷戰。

五年堂區生活,最堪回首的是同工之間的坦誠相對。或許自己的性格屬於開放型,有什麼疑難問題總愛說個明白。固然交談的時間和地點需要明智選擇,當大家鬧着情緒時以少出句聲為妙;但也不必事事「算數」。中國人的「算了吧」並不等於無事,而是在心裏記下你一筆賬,他日才清算。坦白說,政見不合是很平常的事,合一未必要求同聲同氣;不同的意見受到尊重和協調才顯得更有價值。

生活習慣不同也是學習互相遷就的好課題。聖保祿宗徒最「醒目」,很了解入鄉隨俗的重要。年輕的鐸友適應能力比老人家強,無妨多做點犧牲;但長輩也不能對別人要求過高。曾經有位修士在某堂區服務了一段日子,險些兒患上精神衰弱症。原來本堂神父是個十分節儉的人,差不多晚上如厠後的燈光都受他管制,一忘記關燈掣又得挨駡,這點似乎過份些。既然教區教父不像修會,每五年、七年甚至十年肯定會調動一下。遇到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伙伴固然要謝主彌撒,不幸碰上個較難相處的人也是無可奈何。把傳福音的使命擺在首位,其他就較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