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牧者的敏銳

知道回港後將有較多的機會跟聖神修院的同學分享牧民工作的技巧和體驗,所以這個學期雖然仍有「論文」纏身,但還是修了幾科與牧職有關的課程。由着重理論的神學反省走回以人際關係為中心的牧民範疇,很有親切的感覺。研究牧民工作「技巧」的資料很多,全部都是前輩牧者的心血結晶,畢竟知識歸知識,到應用實踐時又是另一回事實。

撒落滿王向天主求「智慧」。如果你問我這個出道未足七年的神父求什麼?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求對「人」保持高度的敏銳。曾經有位詩人說過:「只顧追求平靜是弱者所為,你要做人就得在人海之中勇往直前!」假使有人告訴我,他嘗透人際關係的苦惱,很羡慕修道人六根清淨,想入修院學做神父,我一定不會贊成。或許有人反問,不做教區或者修會神父,介紹他去隱修也行吧!我更加反對,因為隱修聖召絕對不是出於避世消極的態度,而是基於那份對全人類,尤其是對受苦弟兄姊妹的熱愛,而希望透過祈禱、工作和克己去作出回應。不信?你大可到大嶼山飲杯鮮牛奶,再問問莊神父的意見!

七年的修院培育,靈修和知識層面可算照顧週到,但談到這份「牧者的敏銳」則需要窮我們的一生去學習追尋。原來這不是書本的東西,却是做人心態的肯定。所以我鼓勵修院同學除了用功讀書外,還要培養那份喜歡與人交往接觸的興趣。你不單要夠膽跟知識份子高談議論,亦要有赤子之情肯蹲下身子和市塲賣葱菜的婆婆懇談,更加不能缺少聆聽別人的耐性,無論傾訴的內容有趣抑或無聊。不然,神父生活好容易變成是最自由,亦是最自私的。

不是人人有體力在球塲上奔馳,也不是個個有天份在藝術音樂領域發展。但做人的興趣,對別人生活的好奇是牧者必須具備的德性。老實說,有些神父除了閱讀聖經和神學書籍,對其他消遣娛樂都提不起勁,使到別人錯覺司鐸生活十分沉悶。難怪許多人對我們敬而遠之,很有話不投機的感覺了。箇中原因很明顯,除非我有信仰和靈修的問題請教神父,否則很難找到溝通的話題。近日得悉香港年青人不分男女都熱衷「打桌球」活動,我對這玩意兒的興趣又濃厚起來。某天與同學在加拿大桌球室競技,他半開玩笑的說:「把桌球打好,可促進福音傳播;就是先用技術贏得年青朋友對你的信服,然後再跟他們介紹耶穌。」這話聽落蠻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