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堂神父
柏克萊雖是學府名城,但這兒的書卷味跟英國牛津比較完全異樣。後者是傳統的紳士作風,前者則具拓荒者的豪邁精神。走在牛津街道,學院派系分明,教授們差不多可以給人一眼認出。但走在加大的校園,可能那個頭髮蓬鬆,穿陳舊牛仔褲的老頭子竟是名噪一時的諾貝爾得獎人。畢竟民族性有別,美國人生活隨便得多。
就是基於還未弄清這些分別,初到貴境,滿以為柏克萊堂區的主任司鐸一定是位文質彬彬,談吐溫雅的學者神父,怎知他的風格令我大為吃驚。威廉.奧當奴神父(Rev. William O’Donnell)昂藏七尺,是個典型的工運人物。他在三藩市和渥崙教區所以為人熟識,不是他的道理動聽或者神學精辟,而是他對爭取社會正義所表現的勇氣和決心。某日應邀到神父宿舍午膳,閒談間我問他幹這麼多社會行動究竟有何動機?他的答覆直截了當:「我希望福音給人的印象是落實一些!」
聖若瑟工人堂區的正義和平小組絕不玩票,在奧神父領導下,他們勇於向惡勢力宣戰。早些時區內有色情販子開了間「性」商店,於是他們以保衞青少年道德為理由,告到市政府去,結果舖子關門大吉。而最令人折服的是一些妓女晚間在柏克萊大街上公然誘客,也給神父率領的婦女團成功地勸走。原來他和一羣堂區婦女每晚依時出動,跟這班風塵姊妹大講耶穌的道理,終於引來輿輪壓力,迫得警方出面干預。
關心社區固然重要,但教會的使命感更加要求我們跳出自己狹窄的生活圈子,關懷照顧世上其他受苦受難的弟兄。中美洲難民成了堂區服務的對象,收集金錢、衣服和食物變成彌撒奉獻的一個部分。支持美國農民杯葛剝削他們的跨國公司亦是堂區通訊不斷提醒的消息,「金寶」罐頭湯竟是第一號敵人!上星期奧神父在一間製造核子武器工廠前參加示威,結果左手腕給警察扭斷,並且挨了一夜鐵窗風味;這是挑戰罪惡付出的最低代價。
坦白說,我真替他擔心,因為美國犯罪集團可不兒戲;如果他們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真的什麼也幹得出。我相信神父自己也都覺察危險存在,只不過福音為朋友捨命的魅力比死亡的恐懼更大而已!其實我們香港也有不少聖堂及學校是與色情電影院甚至賣淫的地方毗鄰,但似乎視而不見。可能各人對亡羊的註釋有別:亡羊者,主日不來聖堂望彌撒之冷淡教友也。其他根本是不入類的黑山羊,管不得?
八四年十月廿五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