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制度

這兩個星期的教會學課程都集中討論教會不同模式的優劣。不少大神學家在標榜自己理論的同時,也謙認離理想教會的目標還遠。梵二前教會給人的形象是地道機構組織,階級分野鮮明,儼如企業王國一樣。畢竟時遷世移,今天就算你骨子裏仍偏好這個強調長上屬下的模式,但總是不宜宣之於口,否則人家要「炮轟」你思想保守,是僵化制度的犧牲品了!

人好容易各走極端,從前許多制度上的不是,成了今天年青一輩唾棄的話題。不過我們往往反對之餘,不自覺地把精神心態和客觀事實混為一談。就拿堂區為例,既然制度不好,一於通通廢業,於是這個基督徒團體便陷入模棱兩可的局面,結果受苦的不是神父,而是一般教友。

或許有人立刻反應,「漁夫集」那傢伙平日意見多多,常常批評教會;但今次竟然打起保皇黨旗幟來,不知有何用心?的確,我實在用心良苦,因為我愛教會。退一萬步做個設,如果今天香港教會不能再在自由社會形態下去推展教務,聖堂給關閉了;而我們只能以家庭單元繼續存在,那我就無話可說了。但以目前情況而論,香港教會仍需以一個機構的模式向社會人士交代。固然人際關係要鼓吹共融友愛,但這並不意味行政組織上的規律和分工現象就可以忽略不理。教會雖是神介入的團體,但人的成份是不能抹殺的。幾時有人,而且不是幾個人的小團體,便應該有它自身的一套行事準則去維繫成員之間的運作關係;否則大學為何要花四年時間去教授學生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等課程。

當然墨守成規而缺乏愛心的後果是促成冷面無情的上司,然而愛心足但輕看行政制度有它存在價值的人亦未必真能幫到別人。俗語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正好反映出我們未懂善用制度去保護他人。我做本堂神父時可以知人善任,容納異己,大量製造就業機會,大開方便之門。可惜有朝一日我他調別處,繼任的仁兄未必像我一樣滿意堂區傳道員教授要理的方法,未必喜歡厨師烹調的口味,於是一聲不用,又是有人失業。容我用句香港中英文俗語,我們神父是獨身漢,一聲「唔Do」(不幹)可以拂袖而去;但不要忘記,堂區員工大多要養妻活兒!同樣我發見教區在調派人手時,常常疏忽了教友對「開倒車」的痛苦體驗。上任本堂是位開明、民主、肯讓教友負責的牧者;接任的却是個極端保守,要將一切回復舊觀的老闆。這事反映了什麼?本堂神父的權力與地方教會(堂區)原已建立的體系未能協調。堂區不是一所建築物,人的感受理應受到重視。可能我們依舊懷疑社會科學的成就,不屑討論人事管理和制度有改善的必要!

八四年十月一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