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的誘惑
新人事、新作風,本無可厚非,但推行太急會帶來反效果。工商界基於主僕關係,為了飯碗,喜歡接受與否都在現實前低頭。如果你不服氣新上司的改革,自己又有能力另謀高就,你大可說聲:「再見波士!」但教會團體的情況就不同了,拿堂區為例,理論上它並不存有利益動機,倒是在服務時引出一大串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固然,為了利益而在聖堂出入的也大有人在。
從事堂區工作的神職人員,每五年或七年調任一次,是對人對己有益的。理由很明顯,幾時我們確立堂區的主人翁是教友而非神父,那麼誰來出任培育職責的人都應該受到歡迎。坦白說,在某個地方工作太久,因循苟且是進步的致命傷。人的生活需要新鮮感調劑,就算講道最好的神父在你堂區講上十年或十五年,你一樣會感到納悶。調任雖然令牧者面對新的挑戰,給信友提供不同形式和層面的培育;但由新舊交接而將引發的感情和行政上的衝擊便必須倍加注意了。把傷害和破壞減到最低是雙方的首要責任。
日久生情,好牧者肯定受歡迎,但離情可以產生別恨,即潛意識抗拒新上任的神父,不自覺地把他們跟前人比較;時時想當年,事事話傳統,令來者在適應新環境之餘,心理壓力倍增。其實這些困難是可以避免的,只要雙方冷靜從事,交代時循序漸進,磨擦的機會便會減少。我得承認改革是很大的誘惑。在某個堂區住久了,可能已經習慣一切,所有人、地、事物亦看得順眼。但新人對新環境的反應特別敏銳,他們一到便看出許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而且希望立刻改變……。
且慢!堂區教友對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反應是應該受到視的。如果禮儀時間、堂區組織是屬於大家的話,就算牧者有更完美高超的計劃也不能即時運用自己的職權,未經大眾教友同意而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其實對前任鐸友的一切工作來個徹底的否定是殘酷的。發見許多堂區的禮儀生活在新牧者的左右下可以由古老變新潮,或者由新潮回復古老,這回真是「玩死」教友!香港教友多是順民,你對新上任神父不滿嗎?出路只有兩條,一是忍氣吞聲,不然的話,年青輩的唯有遠走他方,到別的堂區發展好了。但話說回來,不少教友不從牧者能否為堂區整體帶來貢獻着眼,只知把他們跟前任神父的生活習尚比較。如果前者是苦行僧,後者稍作更動,便立刻給人留下揮霍的印象。萬一把不滿情緒埋在心裏,導致反感越來越大,肯定破壞堂區大家庭的和諧團結,多麼不值。最近許多堂區都有人事調動,願與一切受影響的人反省共勉,這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