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一)

頑抗

去聖保祿醫院做體格檢查,在門診走廊碰到一位教友。問她誰要看病?原來是陪伴鄰居老太來見醫生,因為病人的兒子請不到假。手抱的小孩我不認識,好奇追問;她說為着多賺點家用,也是代人照顧的。這很平常,許多家庭主婦都肯幫人。不過當你知道這位姊妹背後的故事時,你便不能不對她肅然起敬。

丈夫患了腎病多年,醫到窮途末路,加上換腎的機會又每天式微,而最不幸的是一年三歲大的兒子因意外喪生。飽受打擊,男的病情惡化,現在每星期都要洗腎維持生命。夫婦兩人都得工作才能應付基本的生計和支付龐大的醫藥費用。在重重壓力下,試問誰還會關心到其他人的需要?假如這位太太是富有人家,覺得生活無聊,找點服務工作來消磨時間,大家都會讚她熱心社會公益。但故事主人翁自身難保,十足福音中的窮寡婦捐上僅有的兩文銅錢;竟然肯在大暑天時,抱着小孩,幫助鄰人去醫院求診,這份忘我精神就不簡單了。看見她們一夥人的身影在長廊消失,內心一陣衝動,我這個口口聲聲講耶穌道理的人究竟又愛了幾多?

那句:「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其實大錯特錯,原來承擔生活壓力,女性通常比男性強得多。她們那份「頑抗」精神不是我們男人可以明白的。假如某人家庭遭逢不幸,當事人選擇憤世嫉俗的生活態度;自己已經困難重,還有閒情再去幫助他人。這種心態是可以體諒的。可幸,世上亦有另一類愛心生不滅的人,她們不單不向現實低頭屈服,幾時到自己的困難擔子稍為減輕,便又立刻想到別人的需要。

我是神父,從不做別人領洗堅振代父,這點理由很簡單:自己忙,常搬遷,怎能照顧代子。但也有例外,我平生做個兩個人的代父,一是南朗醫院患癌的青年,他已去世。另一個是位弱智青年,我之所以答應,完全出於對代子母親的一份敬意。孩子的出生已給家庭成員帶來不少眼淚和辛酸,但這位母親從不怨天尤人,她以極大的耐性和愛心把兒子養育成人。幾年前有間由教會打理,專為弱智人士服務的中心成立,她的兒子成為首批房客。安頓下來,兒子有機會接受一些基本生活訓練,這時做媽媽的大可鬆一口氣,甚至可安坐家中享受攻打「四方城」之樂。結果呢?她比從前更忙,她說:「自己兒子上了岸,但海中仍有不少人在浮沉,我得替他們多找一些水泡!」那些天天喊着生活納悶的人,這兩位太太的表樣或可給你們一點兒啓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