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救大人
天天聽到救救孩子的呼籲,的確我們的孩子很有問題。老師抱怨不少學生上課發白日夢,不能留心聽講。父母一方面望子女成龍成鳳,於是努力把他們往名校送。但見到自己的心肝寶貝受不了沉重的功課壓力而苦口苦臉時,又怪責學校的教學方法保守落後,傷害了孩子的弱小心靈。須知名校不易入。唯有再用那套古老方法「威迫利誘」去哄兒女繼續在那個無涯的學海奮勇前進……
俗語有說:「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正如我們不能期望每對夫婦都是十全十美,懂得教養子女;同樣情況,學校的老師亦未必個個稱職。但假如這些毛病已經超出幾椏枯枝或落葉,而是樹幹和樹根有問題存在時,那情況就嚴重了。今天香港教育面對一個基本的抉擇,便是教育是否只照顧知識傳遞抑或包括整個學生的人格發展?如果肯定前者,那香港的學校早就幹得有聲有色,比方我們中六中七同學所擁有的知識,便已超過美加大學一年級的水平。但若後者仍舊在大家心中留有地位,那我們成年人便有重新檢討自己的必要。
原來今天老師在課室費盡唇舌講的一套做人原則和價值觀,根本和現實生活脫節。小朋友已經聽不明白「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一踏入地下鐵路車廂,媽媽便教我做人要醒目,一見有座位就要飛奔搶前,這才是出來「搵食」的進取精神!我們常常告訴學生,隊際的球類運動是培養合作精神的好機會。近日和一班小朋友踢球,他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不是球技精湛,而是「無他」的表現令我吃驚。比賽一開始,但見兩羣小蠻牛勇往直前,只知把球向前踢,沒有隊友,沒有敵人,簡直是純粹的自我表現。結果我的小腿也頻頻「中招」!沒有兄弟姊妹的一人世界,這些皇帝皇后寵壞了的王子和公主,又怎曉得分工合作的意義?
社會進步,物質生活水平提升是必然後果。可惜許多人把自己的信心建築在「名牌」衣物之上,這回我們便不能怪責自己的孩子和學生不夠純樸,沒有節儉美德和只懂胡亂花錢了。不少父母努力工作,無非想多賺點錢讓孩子生活舒服一些;但真正的愛護與單單滿足兒童的物質需求決不能混為一談。我知道不少名校的老師一樣擺脫不了鬥演「時裝」的風氣(這點以女性較盛),那我們還憑什麼「本錢」去教育下一代呢?我不是提倡復古的人,我無理由要求所有太太回家去燒飯,帶孩子上學和等丈夫放工。不過如果這樣的社會結構對孩子有害,我們便有責任加以適應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