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養不教

聖經用「流奶和蜜」去形容天主許諾給以色列民的「福地」。其實每一個公教家庭也都應該是福地「流奶」象徵物質生活的富裕,「流蜜」即是對生活情趣的嚮往,覺得做人原來是件開心的事。香港比其他地區幸運得多,奶不單足夠,而且有過剩的現象;但是談到蜜,我倒要保留相當程度的疑慮。

有人批評我們,沒有婚姻生活經驗,根本不知愛兒女為何物。的確,神父過獨身生活,沒有資格做孩子的父親,但在觀察教友的家庭生活,了解為人父母者與子女間的情況時,却有一份格外客觀的見地。試問天下父母心,誰不愛自己的子女?我們無需研究家長主觀上的誠意,不過問題正出在「愛」原來是一項人生的藝術,我們縱使有愛的潛能,如果不好好磨練學習,愛也可以變成害人的毒藥。

今天許多香港兒童可謂發育不平衡,只飲奶而無蜜。有人認為只需在物質方面滿足子女的需要,就算愛了他們。小小年紀的孩子已經懂得什麼名廠靚貨,揀飲擇食比大人更加精明。這是個惡性循環,父母為了多賺點錢,使大家生活舒適一些,於是拚命工作,結果應酬忙碌,沒有時間在家陪伴子女,內心固然並不好受,唯有用物質去彌補不足。須知金錢能買最好的跑鞋,不能買活潑健康;能買玩具,不能買歡笑;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我發覺很多小朋友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缺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温情;人生如「蜜」般甜美為他們是陌生的詞句。

同樣,時下流行生養一兩個子女的趨勢,令到獨生的往往給寵壞,兩個的亦由於父母的教法不一致和偏愛,而形成性格的成長出現偏差。事實上許多夫婦鬧意見的原因,與教育子女的見解各走極端不無關係。一位公正嚴明的母親,當兒子犯錯時要施以懲罰,可是過分溺愛的慈父却出面說情袒護,後果是兒子慢慢輕視母親的權威,懂得利用父親的感情。又或者母親偏愛幼女,不時將忿怒的情緒發洩在大女兒身上;就算是兩姊妹不乖,責駡亦只臨到一人身上,這一來,小孩子的是非觀念便會模糊不清,甚至怨恨母親一世。曾經有位青年便是個典型例子,神父怎樣費盡唇舌,也勸不服他叫自己媽媽一聲。至於那些婚姻破裂的家庭,小朋友的慘況更不在話下。生活為他們是什麼?是一幕無可奈何的悶劇;家是個什麼流奶和蜜的福地?簡直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