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事情上
有位小輔祭問我:「關神父,你常常講道時提醒我們要愛人,但我年紀這麼小,根本沒有能力去幫助和關心別人的事,我該怎辦?」當時我隨便給他擧了許多例子:什麼在家要聽爸媽話呀,在學校跟同學要好,乘公共汽車時肯讓座給老人家,主動帶盲人過馬路等等。但看看那對天真無邪的眼睛,似乎並不滿意上述的答覆,於是我再追問下去……原來在他心目中這些都只不過是乖小朋友所做的份內事,跟我們大人,尤其是做神父的比較就差勁了。難怪,太多人不單要求神父神聖,而且要幹大事業,這點連小孩也不放過我們!
《福音》說得好,愛人這項使命要在小事情上紮根,不然到了大考驗時刻便不能發揮力量。我反躬自問,我怎樣愛了別人?首先我敢肯定,自己沒有做過什麼偉大事情。其次原來我做的跟那位小朋友一模一樣,只是在小事情上去成就主耶穌的勸諭——愛人如己。今天我的生活節奏是學生成份重過神父牧者。我只是每個主日到華埠給教友提供有限度的服務,其他時間則在家裏、學校、圖書館和體育館度過。誰是我的近人?
同屋的老太太已經七十過外,她感恩節時上俄勒崗州探女兒,沒有人送她到機塲,一切要靠公車。我自告奮勇替她把行李提到地下鐵路站,看着她瘦弱的身影隨着地車消失……。
不是個個教授都口才一流,遇到沉悶的老師怎辦?消極抗議地神遊天外或者索性閱讀課本?自己講道和教書時是多麼渴望教友及學生肯留心聽講。我得抖擻精神,這也是支持別人的方法吧!
好書常常給人借去,起碼要等上一兩個星期,這是我寫論文時體驗。輪到自己借到好書又已經用完,便提醒自己,儘快交還,因為還有其他人等着我呢。
運動塲上較高下本來無可厚非,但人太自私便失去運動的基本精神。籃球塲可以成為修養自己的地方。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大家同舟共濟,一起分擔成敗的滋味。我寧願輸掉比賽也不作個「獨食」英雄。幼稚園老師要檢查小朋友的指甲,打籃球的人更要自我檢討和修正,不然這東西會變成傷人的武器。上述是我的小事情,你的又怎樣?
——八六年三月廿四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