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價
賴寫信,索性撥個越州電話跟老朋友聊天。他仰笑非笑的對我說:「老關,你是神父,你要赦我不孝的罪呀!」我心想,不可能吧,你在找心目中是個二十四孝兒子,怎會做出對不起父母的事?大專畢業後他隻身來到美洲,半工半讀,終於站穏了脚。努力工作,成家立室,千辛萬苦把分離多年的父母由中國大陸申請過來,眼看前景一片美好,我也替他們能重聚天倫而感到欣慰,誰會料到……
將要移民的前輩,請聽我的忠告。你要移民,就必須有心理準備,因為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絕對不像吃「魚蛋粉」抑或「漢堡包」那麼簡單。如果你不能接受這個挑戰,倒不如留在原地過些清茶淡飯生活,總好過晚年在一個雖則富裕,却跟自己壓根兒合不來的社會環境週旋。我知道許多老人家都是為了子女的前程而作犧牲,但這種崇高的心態未必擔保你能得到稱心如意的收穫。畢竟三歲孩兒定八十,年紀越大的人是較難適應新環境和新事物的。
我朋友和他的父母便是這情況下的犠牲品。起初相安無事,但終於分家,把父母搬到唐人埠去。什麼原困?寧願保持朋友關係好過在同一屋簷下變成仇人。從年青輩角度去理解,父親的老封建思想實在窒息了家庭成員成長的機會。由老人家的觀點去衡量,美加的年青人簡直目無尊長。總之,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找不出絕對的標準,誰正誰負,只能說清官難審家庭案!
其實不單年老的新移民吃盡苦頭,青少年輩面對的衝擊更大。在他們心智仍未成熟之際,便要在逈然不同的價值觀念裏建立自我,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在美加做第一代移民的父母,更加擔憂子女的成長。土生的固然完全接納當地文化模式,結果在語言上首先跟父母產生隔膜。其次談到倫理觀點,試問誰做母親的願意看見女兒在外邊亂交朋友,最後榮任未婚媽媽而袖手旁觀呢?今天北美未成年小女懷孕是極度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樣,男孩子受的壓力不下於他們的姊妹。毒品泛濫,幫會橫行在一般政府中學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課題。不是個個移民家庭都是大富人家,可以把子女送去管教嚴格的教會私校; 也不是個個丈夫能夠獨力承擔經濟開支,父母忙於生計,對子女的照顧便相應減少。後果怎樣?大家心裏有數。許多人把移民看作遊「狄斯尼樂園」般暢快,可惜忘記了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八六年三月廿三日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