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人
從事服務行業的人,最緊要態度好。「顧客永遠是對」的原則不必絕對,但人總喜歡以禮相待,願意和一位有笑容的人交談。比方銀行不會請一個木口木面的人出任接待員,所以笑容可掬的人往往佔了優勢。不過這類型的服務困難比較少,因為大眾能在平等的地位交往。其他就不同了,以投身醫療工作或社會服務的成員為例,你在幫助人家,來求助的人需要你。醫生護士救急扶危,社工替人消災解難,這都明顯地有施與受的角色出現。常常聽人攻擊這些専業人士(包括神職人員),說他們沒有愛心和薄情,批評雖然有些過份,但空穴來風必有因,有時事實勝於雄辯。俗語有話:「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起初一定有良好的動機和抱負,至於後來患上職業病却是另一問題,試想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為其麼不在中區寫字樓工作,既可扮靚,又有冷氣享受,反要捱更抵夜,困在悶熱的病房替男人洗澡抺身,活受罪嗎?香港人似乎只側重知識方面的進修,對職業修養和精神生活疏於關注。日子一久,靈氣枯竭,視人如物,受惠人便命苦了。天主教神父重視週年退省避靜,原因就在這裏。車行遠路需要加油維修,何況人呢!
返工的人,就算輪三更制,也有放工時刻。下了班,工作應該與私人生活分家。這是健康的做法,不然對人對己都有害無益。不過世上仍有一班「四季人」自願過二十四小時的服務生涯,對像固然是人,而且接觸人生的一切;生老病死。神父不是萬應萬靈的超人,怹們只布望跟人分享成長過程的任何際遇。與哭泣的人流淚,和喜樂的人歡笑。面對絕望和失落,給人肯定「生」的意義和盼望;品嘗幸福和成就,將人的靈性提昇。我們的力量不是來自人性的意志和經驗,而是那被釘死並且復活了的基督。與人同甘共苦是司鐸存在的目標。
日前有位在屯門堂區工作的師兄,為了幫一位過度興奮的先生送他臨盆的太太入院,迫得將晚上全部安排好的約會取消。他飛車載他們到港島的那打素醫院,途中衝紅燈,走捷徑,給交通警員追捕,終於及時趕到,母嬰平安。看到這幕驚險喜劇,大家明白神父生活多姿多采。還記得有個星期天早晨,一小時內,我在瑪麗醫院目送兩位朋友離去,一位是曾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傳教老伴,另一位是人人認識的老教友。傷心不在講,問題却在一小時後,我要在聖瑪加利大堂為一對熱心服務堂區的青年教友主持婚禮彌撒。那天的心情簡直矛盾到極。幸好婚禮順利完成,主人家和在塲親友十分滿意,我才放下心頭大石。人家辦喜事,你萬不能叫人覺悶,這是職業道德嘛!但話說回來,人的情緒反應與電器不同,有時不能隨時可以開關調整。三更半夜替病人傳臨終不打緊,但求主不要讓這類極端的塲面同時出現,我不想做出色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