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集(二)

人在旅途抉擇時

我出身貧窮,踏入初中父親就已病逝。以當時經濟能力,根本沒法完成中學課程。我今天有一點兒學識服務教會,全拜修院栽培。做人要飲水思源,那時香港經濟不景氣,大部分家庭生活清苦,供子女讀中學更談何容易。曾經有位離開修院的兄弟,或許一時衝動,居然行文攻擊教會,說修院埋沒了他的青春,我為這事憤憤不平,甚至下淚,覺得他沒有良心。其實昔日的小修院中學,與一般寄宿學校無異,只是宗教氣氛較為濃厚。十來歲小伙子,對抉擇聖召的問題還未認識透徹,這也是後來小修院制度取消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活在動盪世代的人,有幸有不幸。苦頭多吃難免,不過人生經驗反而豐富。聖保祿宗徒說過:為愛天主的人,一切都好。我接受的修道培育是承受梵二之前的保守傳統和梦二期間的改革巨潮。直到畢業那天,整個修院培育系統才慢慢找到出路。由初學到升神父計算,我雖有五十多位同窗,可惜只有自己一人走上祭台。直到今天,我仍不明白,許多人的學問和修養都比自己強,但主却偏偏選中我。相信這是神的邏輯吧!修道生活不如古老聖書所描述的那樣神魂超拔,美妙絕倫,說句老實話,我曾陷低潮,還感到麻木。在修完哲學校,我毅然脫離了修院,在外邊徘徊了兩年。後來才下定決心,班師回朝。滿以為從此一帆風順,怎知抉擇原來是件痛苦的事,人要到那天才會體驗箇中滋味。有人說升了神父就算有聖召,我却另有看法:聖召是每天的抉擇,是天主的事。誰真正有聖召?等他安息主懷那天方可蓋棺定論。

回應上就說來並不神奇?祂通常不藉異象去召叫人,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展開工作。往往激發修道的動機十分有趣,有人覺得做神父開彌撒好威,修女穿的會衣夠帥。說得嚴肅點,受到別人善表的感染而作出決定的也不少。不過這些都不能看作最終目標,聖召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去蕪存菁,最後只紮根在主耶穌身上。修院新翼旁邊有棵大葉樹,是我和一位同學親手種的,去過的人會有印象。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到自己離開了修院,在堂區真的工作起來,才發覺七年的培育實在不算長,要學習的仍很多呢!長時間住在一處地方,對它一定有份感情。我還記得搬屋前夕,在天台呆了一個晚上,仰望夜空星辰,緬懷過往歡笑和悲傷的日子,內心有無限感慨。我想起一套武俠片子的結局:少年遊俠,學藝成功,下山濟世,青衣白馬,絕不婆媽地奔上前程的景象,令我悠然神往。這不是神父的寫照嗎?修院只是人生途程的一環,不應長相依戀。天涯海角才是我們的歸宿,因為自己的師傳是個連枕首的地方也沒有的人。翌晨,我只在小堂稍作逗留,呀着昂然闊步,頭也不回的走下斜坡。再會聖神修院!